先說說比較少人知道的“粵西”
先秦至漢代,今廣東、廣西及海南島廣大地區統稱“百粵”(百越)。今廣西因屬“百粵”(百越)地而有“粵”之稱,但“粵”沒有專指廣東廣西,而多是今兩廣地的泛稱,亦稱“南粵”。
自唐設嶺南東道、嶺南西道,宋設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後,百粵(嶺南)地分為東西兩部漸成為定制,粵地西部的廣西才因此別稱“粵西”、“西粵”。此別稱得到正史認可。如《明史·後妃——孝穆紀太後傳》記:“弘治三年,禮部尚書耿裕奏曰:‘粵西當大征之後,……昔孝慈高皇後與高皇帝同起艱難,化家為國,……今紀太後幼離西粵,入侍先帝……’”(《明史》卷113,3523頁)禮部尚書耿裕的奏書中使用廣西別稱“粵西”、“西粵”,並記入史書,奠定了此別稱的權威性。用“粵西”別稱還見於《明史》的“張鶴鳴傳”、“文苑孫艹賁傳附李德傳”中。誌書也不例外,明蘇氵睿《廣西田糧賦役誌》開篇就用廣西別稱:“粵西自元以來,田額無征。”同時,在明清古籍中,廣西別稱“粵”、“粵西”、“西粵”、“粵右”等屢見不鮮,此時的單名“粵”已專指廣西了。
如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出任廣西巡撫的楊芳編纂《殿粵要纂》,記安定廣西的要事——邊防、兵防、統治少數民族等。清康熙二年(1663年)出任廣西學道的閔敘著《粵述》,記廣西山川、物產資源、民族風俗;清李調元輯《粵風》,雜采廣西潯州府(今桂平、平南、武宣、貴縣及附近)“土人歌謠”——“粵歌”,又附瑤、亻良(屬今壯族)、壯歌數種,匯為壹編。上述書名中的“粵”均專指廣西地區。明代地理學家、旅遊家徐宏祖著《徐霞客遊記》,其中的“粵西遊日記”專記遊歷廣西之事。詩文中以“粵西”稱廣西似乎約定俗成。
如明嘉靖間任廣西右參政的陳暹詩《粵西松樹》,還有明代錢希言詩《送向郡博移官粵西》、葉向高詩《送薜履章赴粵西藩幕》、吳道南詩《王將軍出鎮粵西歌》、董傳策詩《粵西山水歌》、顧王?詩《粵西曲》等,詩題中的“粵西”都指廣西。清代,先後任桂林、太平(府治今廣西崇左縣)兩府通判的汪森,他的三部巨著《粵西詩載》(輯錄漢至明代有關廣西的詩詞)、《粵西文載》(匯集秦漢至明代有關廣西的文章)、《粵西叢載》(輯錄廣西的文物、天象氣候、物產資源、逸聞雜事、風土民俗等資料),書名均冠以“粵西”。張祥河的《粵西筆述》、陸祚著的《粵西偶記》等,均以“粵西”代稱廣西。
“粵西”也寫作“越西”,如明代區大相詩《送譚司理之越西》、《送梁同年赴越西幕》,“越西”即“粵西”,指廣西。“粵西”或作“西粵”。如明代,區大相為萬歷間廣西府江兵備副使莊得全而作詩《贈莊得全太史使西粵》,朱謀晉詩《送僧遊紫蓋後入西粵》,侯壹元詩《次音員留別西粵諸公》,汪道昆詩《胡金峰巡察西粵詩以贈之》,沈明臣詩《送朱參將先赴西粵》,湯顯祖詩《送嶽石梁之任西粵》,潘益之詩《送李比部叔良奉使西粵》,蔡汝楠詩《粵中歌送沈山禺谷還西粵幕府》等,又如董傳策詩雲:“昆侖山高控西粵,飛蟠千丈何奇絕。”(《昆侖歌》)汪必東詩雲:“西粵得平南,觀風足美談。”(《過平南》),“西粵觀諸郡,南寧亦首風。”(《駐南寧》),盛於斯詩雲:“三載留西粵,孤身歷百蠻。”(《女夫董文若從粵西龍州再過休庵》)詩中的“西粵”均指廣西。
“粵西”的同義語為“粵右”,這與稱“廣西”為“廣右”及“嶺右”與“嶺西”混稱是同出壹轍的。因為我國歷代王宮殿宇多坐北向南,民間亦有“左東右西”之說,故“粵右”即“粵西”,也是廣西別稱。如明代廣西提學僉事魏浚著《嶺南瑣記》,書中雲:“粵右狼兵,鷙悍天下稱最。”“粵右狼兵”指的是廣西土官統領的兵。明嘉靖間任廣西左參議的汪必東有《粵右督餉言懷》詩,詩題中的“粵右”即指廣西。以“粵右”代稱“廣西”也是人所***知。
美稱廣西為“桂”、“八桂”可追溯到先秦。其名由來有二。壹是依據廣西的物產而定“桂”、“桂林”、“桂州”之名,進而美言為“八桂”;二是由廣西歷代首府治所桂林之別名擴展而作全廣西別稱。
“廣右”出現在宋代
宋範成大《桂海虞衡誌》序中記:“始余自紫薇垣,出帥廣右”,註雲:紫微垣又稱紫微宮(星象名)……唐開元元年,改中書為紫薇省,即取天象為名,中書令曰紫薇令,省中官員曰紫薇郎。範成大時為中書舍人,故雲。出帥,即出任。《桂海虞衡誌》註雲:“範成大……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主管壹路軍政民政,當時通稱‘帥’。廣右即廣西,古人以左、右分指東、西。”“廣右”是隨宋代“廣西”作為行政區劃名出現之後才出現的,因古人有“左東右西”之說而稱“廣西”為“廣右”。“出帥廣右”即到廣西任“帥”職。宋代詩文中常見稱廣西為廣右。如《桂海虞衡誌·誌蠻》記:“瑤,本五溪盤瓠之後,其壤接廣右者,靜江之興安、義寧、古縣、融州之融水,懷遠縣界皆有之。”“廣右”即廣西。
宋代知賓州(今賓陽縣)的江西人徐夢莘在《與鄉人宴集彈子巖中作》壹詩序中說:“江西鄉人同仕廣右者十有二。”“仕廣右”即指到廣西做官。
明清時期,以“廣右”別稱廣西更普遍,甚至堂而皇之在官書中使用。如明代黃佐《廣西通誌》中《廣西藩封誌》首句就說:“廣右藩封,古未嘗有。”文獻典籍《粵西詩載》中收錄明代詩的題目中以“廣右”指代廣西的就有10多首。如徐中行詩《送陳督學之廣右》,嚴嵩詩《送李正郎之廣右提學》,張居正詩《送黎封部參藩廣右二首》、《送範比部恤刑廣右四首》等。清代出版的王士性的地理著作《廣誌繹》,書中記桂林山水,並評說:“廣右山川之奇,瀛海、蓬萊三島不佳於是。”均以“廣右”指稱廣西。
與“廣右”同義的指稱是“嶺右”、“嶺西”。因五嶺以南的西部地區為廣西地區,故得名“嶺西”,“嶺西”又因古人以左、右分指東西而稱“嶺右”,與“廣右”名異實同。如明代,汪鏜《送少參袁鐘山之嶺右》,胡應麟《嶺右張使君辟園城中,臺榭池沼皆桂林勝絕處,予聞竊向往焉。賦得霽虹橋》,詩題中的“嶺右”指廣西。又如明曹學亻全《桂林風謠》雲:“嶺西饒藥物”,明顧可久詩《送人解官還嶺西》,明郭正域詩《送蕭玄圃宮贊還嶺西》等,“嶺西”即指廣西。
“桂海”溯源至南朝
南朝江淹在他的《袁太尉淑從駕詩》中有:“文軫薄桂海,聲教燭冰天。”唐李善註雲:“南海有桂,故曰桂海。”嶺南地區古稱南海,嶺南多長桂樹,故又稱嶺南為桂海。但李善註釋江淹詩中的“桂海”為南海,即嶺南地區,是不確切的。據宋範成大《石湖詩集》卷十四有詩題雲:“畫工李友直為余作冰天、桂海二圖,冰天畫使北虜渡黃河時,桂海畫遊佛子巖道中也。”範成大《桂海虞衡誌·誌巖洞》記佛子巖在今桂林:“佛子巖,亦名鐘隱巖,去城十裏,號最遠。”唐劉克莊有《佛子巖》詩,註雲:“佛子巖,又名鐘隱巖,在桂林。”把李友直為範成大畫江淹詩句“文軫薄桂海,聲教燭冰天”中的桂海、冰天二圖,及範成大等所記佛子巖聯系起來看,江淹詩中的“桂海”本意是實指今桂林。
“文軫”為二十八星宿之壹,文軫星逼近桂海,是贊美桂林為上蒼之造化。範成大作《桂海虞衡誌》,以“桂海”冠以書名就出自江淹詩。書名中的“虞衡”,指自己的官職,出自《周禮·天官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三曰虞衡”。註雲:“虞衡,掌山澤之官,主山澤之民者。”範成大於乾道八年(1172年)任知靜江府(治桂林)、廣南西路(今廣西)經略安撫使,故曰“虞衡”。《桂海虞衡誌》意為在廣西桂林做官所見所聞的記錄(記廣西山川風物、民情風俗)。可見,範成大所稱的“桂海”,實指桂林,泛指廣西。
“桂海”也有“多桂”之意,類同“八桂”,用以指稱多桂的桂林及廣大的廣西地區,有異曲同工之妙。《桂海虞衡誌》壹面世,以“桂海”代稱廣西就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並沿用至今,多見諸古籍、文人墨客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