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糾錯
上 善 弗(弗)水 。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弗)爭 ,
關鍵字
弗:(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通常“弗”為“不”。但在這章裏不是絕對的“不”、而是以“弗”作為不爭之最高標準、以不“弗”而為作特殊情況而出現。
幾:(副詞):接近、靠近、幾乎、差不多。
註:本章是經文是在各個領域引用最為廣泛的經文。“上善弗水”這四個字經常被懸於正堂、特別是壹些文人雅士、以及帝王聖賢、都把這句話當作做人的至高標準。
解讀
上 善 若 水
“ 上善若水 ” 這句話就是來自“道德經”本章的第壹句經文。我們經常使用、屢用不爽。“上善弗水”的崇高無我思想影響著華夏萬民、以及東南亞、美洲、非洲等全世界尋求真理的地方和人們。對於統治者管理百姓、企業家管理企業、社會名流、文豪學者等、提供了促進和諧統壹的宇宙哲理理論。有效的實現了在“上善弗水”的至高思想覺悟下統領千軍萬馬的高度和諧性、高度凝聚性、和高度統壹性。站到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橫刀立馬、誰與爭鋒的至高根據地。故而“上善弗水”效仿水的本性是做人的至高標準。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能做到:“上善弗水”的至高境界、是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本性。
何為水的本性?就是、利萬物而不爭。利於萬物生長消亡、提供萬物生存所需、但從不與萬物爭名奪利。因為利他而不爭的本性、導致了萬物非它莫屬。故而;水乃生命之源也。
常言道:“人向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人總是喜歡奉上欺下,攀高附貴,青雲直上,而水則總是流向低凹的、最安全的地方,無傾覆之患。
人心總是有私心雜念、七情六欲之煩擾,而水靜則清澈湛然,無色透明,無混無濁,可鑒萬物。若心靈之善淵。
水善養萬物,施恩不求報。植物皆沾滋潤之恩,動物皆獲飲食之惠,此乃仁慈也。
水利萬物,誠實和順,無假無妄,表裏如壹,是謂;“言善信”。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水為什麽“處下且能貴上”?就是因為水的無我利他的至柔之性。水為何如此博愛、如此受萬物敬仰?那是因為它不但不爭還“處眾人之所惡”。廁所、泔水桶、垃圾箱、渾濁地帶、這都是人們最厭惡的地方。可是、水不會因為他們的骯臟而厭惡逃避、反而是處於此地、利他而行。
就是因為水做到了“上善弗水”的不爭、又做到了“處
眾 人 之 所 惡”而不厭、才使得“水”具備至高的道德水準、才使得萬物由它而養育、但又不歸其所有、故而;“幾於道”最接近“大道”。
自古至今;凡是有道之人、無不治理天下幸福和諧。凡是背道而馳、有違水性之道者、皆無好下場。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這個至高準則哪怕妳奉行壹丁點、對妳來說受用壹生。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這句經文是老子借用於“水”性而闡釋人道。
“居善地”在水的層面、水所停留的地方就是適合它存在的地方、因為水不會刻意去選擇自己需要在什麽地方存在、什麽地方不存在、在好的地方存在、不好的地方就不存在。因為水的善性、使它不會因水的意誌而去改變自身的存在環境、既來之、則安之、這就是水的至高道德體現。
而在於人道上;人們不管在任何地方、壹定會選擇最好的位置占據、最佳的地理占據、總之;他壹定認為他占據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當壹個人在沒有大愛貢獻精神的情況下、壹定會以貪欲作為第壹首選標準、壹定以、能為貪欲產生結果的有利地位而進行選取。這種情況下會誕生壹系列的問題出現。因為他是站在貪欲的角度出發的、所以選擇的地方不壹定就是適合他的地方、但他認為這是最適合他的地方、這就會出現“德不配位”的結果、最後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什麽是最好的位置?位置沒有最好、只有適合。人們在配偶擇業時、壹定要選的是適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妳的專業是什麽?妳的特長是什麽?妳適合在那個位置?妳適合娶什麽樣的媳婦?這都得有個心底的尺度。
而當妳居於某個適合妳的位置的時候、妳要竭盡所能的去發揮妳的能力、創造價值最大化。在工作、生活方面要盡量做到和諧平衡、而不是過於突出、過於勞累、更不是、過於消怠、過於散漫。對於工作要有社會責任感、對於家庭要有家庭責任感、要有壹顆大愛之心去對待這壹切。不要把任何事情完全建立在自身現實利益的基礎上、不要在家庭方面表現出“唯我獨尊”的大男子主義;不管家庭還是社會都需要有奉獻的精神存在。這既是;“心善 淵”。
在社會團體中、在企業公司中、在家庭成員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把“仁”放在第壹、要有壹顆仁愛之人。善於人、善於己、善待壹切身邊事物、除情非得已不得傷害。如果身邊的朋友、同事、親戚、家人沒有仁愛之心、那麽妳將得到的是不仁愛之回報。這既是;“與善仁”。
現在是壹個“集體道德”失落的狀態、所以我們作為華夏子孫應該重新找回失去的文明、找回本有的道德、找回民族的自信、復興民族的文化。
這個世界只有壹件事、就是“人與人”交往的事。不與人交往、證明妳已經不存在了、與人交往、證明妳還活著、這就是人類命運***同體的體現。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麽?是“信”、沒有“信”的交往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交往。
不管任何領域、人與人交往決不可少的。尤其體現在“貿易”合作中、為什麽要簽合同?因為合同是失去{道德“仁義禮智信”}以後、最後的信用保障。比如;妳答應我做壹件事情、結果沒做、我以為妳做了、因為我做了相應的後期準備、所以我很生氣。反之、妳也壹樣。這樣的交往是浪費“生命”的、產生矛盾的交往、是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的交往。故而;要“言善信”。做到壹個有“誠信”、讓人尊敬的人。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這句經文是進壹步闡述身為君王、聖賢、君子、之行為之道。上至國家政治、中至社會矛盾、下至個人行為。亦指長治久安、又指事業通達、再指機擇以時。“機擇以時”(本人新創成語)。
“政 善 治”君王以效法天地之德而行人道之德。故;無不治矣。作為君王要“大公天下”“愛民如子”體恤民情。要“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來博愛於民、不於民爭利、無為則無不治。故而、天下歸壹。
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多人會以效率定生命、不以質量為核心、出現投機取巧、歪門歪道之做法。這種惡性的競爭做法、會導致惡性循環、機制失效、體制不存。另外壹個是;告訴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以謙卑的態度、溫和的態度、恭敬的態度去行使。因為別人不是妳家米飯餵大的、不是什麽事情都會給妳妥善處理。只有抓住了核心競爭力、和抓住了謙卑學習的核心要領、妳的事業就是順水推舟、順其自然的發展之勢。故而;“事善 能”。
“天時地利人和”天地人和、這四個要素是基本事物完成自我塑造的必須條件。缺失其壹則不完整。我們在選擇做壹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壹定要綜合去考慮、要調研、要評估、看是否達到了“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這關系到妳要做的事情的成功與否。盡管任何事情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成功、但在做事前做提前調研是必須需要的、否則失敗的幾率是非常大的、而且這個失敗可能是因為妳的失誤而造成的、跟這件事情本身沒關系。
古人壹直在強調、在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不適合的時間所做的事情、壹定是壞事情。所以把握好時間、是壹門深奧的學問。我們要看天、看地、看人、看壹切能影響事情成功的元素成分、把壹切事情掌握在自己手裏。妳出門要看天氣、看時間、看交通。在家裏妳要看家人、看孩子、看家務。壹旦看不好就各種問題出現、這不是偶合、偶合的事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故而;任何事情都要“動善時”。除此無他。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夫唯不爭,故無尤。 ” 這句經文是對以上經文的總概括;因為只要是有效的、有成績的、有可持續性發展的事物、最後都以“不爭”為核心。作任何事情都要把持好“不爭”、即;自然而爭、爭該爭之爭、不爭不該爭之爭。爭來的東西本就不屬於妳、順應之爭是努力的結果、那才是妳本該擁有的東西。
當妳把壹切以順應自然、順應大道而行為時、在這種情況下所獲得的東西是屬於妳的、是安全的、沒有風險的、並且是長久的。長久的東西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精神。反之壹切都不是妳的、也不安全、更不會長久。故而:“故無 尤”。
註意: 本章經文裏非常重要的壹個字是“弗”、另外壹個是“水”。
“弗”、不是絕對的回避退讓、而是以“弗”為最高的處世境界。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敢於不“弗”。老子為什麽不用“不”這個字?春秋時期這個字是常用字、為何不用?為何非要使用“弗”。另外我們從老子的整個“道德經”思想理念裏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子從來不會把壹件事物“絕對”化。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存在。還可以從老子這句經文“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為之”中看出、老子不是讓我們對待壹些”不合道”的事情發生時依舊無動於衷。所以、老子用了“弗”字、這個字在通用“道德經”版本裏幾乎沒有、是出土的古竹簡版本上的原文。
而“水”是至柔之物。但柔中帶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識。為什麽把“水”定位於“至柔”之性?那是因為“水利萬物而弗爭”“處眾人之所惡”的無上品德。但不管有再高的品德、在大道面前依舊是欠缺“道”的、所以才說“幾近於道”靠近道、最接近道。
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取決於它本由“陰陽”二氣所化、這是它的原始本性、無法更改。洪水猛獸、地震滑坡、氣候變暖等、現在的人們很難見到猛獸、所以把洪水當做猛獸來看待。因為洪水也是水、但這種水有時候會讓壹個國家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地震、泥石流等更是地區毀滅性的災難。這源於人類的不自愛、人類的妄為、人類的自大、人類的不制約。大自然回報妳的將是妳無法承受的果實。
“道”就是無情的在揭露著事物的原始本性、絲毫不隱晦、不回避、甚至是赤裸裸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大道、奉道而行、效法天地、順應自然、做壹個有德之人。這壹點上“大道”絲毫馬虎不得。
總結論段
人生壹件事、人與人交往。
天時地利和、擇機順時行。
則信而行之、信以立天下。
不爭而爭之、所爭以為正。
正而無邪私、故以長久安。
本章為《道德經》解讀之第八章、請閱讀第九章...
道德經解讀:玄壹山人
百度:玄壹山人更多著作...
微信:2640818711
--中華國學獨立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