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順治為什麽要出家?

順治為什麽要出家?

《順治遺詔》此件檔案現存於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

順治削發未出家

“順治出家”是清宮壹大疑案。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順治因愛妃董鄂病死而消沈出家。後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後遊巡五臺,遂更有順治出家五臺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筆者認為,歷史上順治確實有意出家,並曾剃度,但最終出家未果。

順治好佛確是事實

順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順治八年(1651年),大學士範文程引見居住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這位傳教士因學識高深很快獲得了幼齡君主順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莊文太後曾認湯若望為“義父”,所以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爺爺”之意。湯若望利用講授知識談論政務的機會,竭力向順治灌輸天主教教義,壹定程度上熏陶了順治的性格和思想。

順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於太監們的鼓勵和慫恿,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漸漸疏遠了天主教。自是而後,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順治還請玉林琇為他起了法名“行癡”,號“行癡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稱弟子,以示尊敬。順治與僧徒往來甚密、尊禮備至,又廣購佛像,可以說他崇信佛教,極為虔篤。

順治確曾剃度,但出家未成

由於多爾袞攝政,順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於與皇後不睦,順治婚姻生活有過不夠美滿的壹段,這使他壹度消極厭世。董鄂(董鄂並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為史家證實。)的出現,使順治“火熱愛戀”,激起了他生活的波瀾。正因為這樣,當順治十五年正月,寵妃董鄂所生的唯壹皇子夭亡,兩年半後的順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後,順治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終於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他命茚溪森為其削發,決心出家。幸虧玉林琇抵京,聞知此事,命人取來柴薪,欲燒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莊文太後竭力勸阻,才使順治勉強答應重新蓄發留俗。

關於這點,不妨節錄幾段史料:

其壹,著於康熙十九年的《續指月錄·玉林琇傳》說:玉林琇二次到京(時為順治十七年,第壹次到京為十五年),聞其徒茚溪森為上剃發,即使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發,乃止。”

其二,《玉林年譜》載:“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內西苑萬善殿,世祖(順治)就見丈室,相視而笑。”順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願,經玉林力勸,順治才作罷。所謂“相視而笑”,自然是壹個光頭皇帝與壹個光頭和尚的緣故,因為順治雖允蓄發,此時尚未長起,便覺可笑。

其三,《湯若望回憶錄》內有這樣壹段話:“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托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發削去,如果沒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後和若望加以阻止時,他壹定會充當了僧徒的”。

其四,康熙年間杭州圓照寺所刻塔銘中有茚溪森臨終偈壹首:“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強遣瘟,七顛八倒,開口便罵人,無事尋煩惱,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妳大清國裏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呵呵!總是壹聲好笑。”“度”字,顯然與剃度有關。

幾則史料表明,順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間,清帝順治決意出家,並剃了頭發,但出家未遂。

順治死後火化,也證明未曾出家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紫禁城裏的第壹位清朝皇帝順治因患天花病死在養心殿,距董妃之死僅半年。二月初二日,順治梓官移至景山壽皇殿,停放百日之後於4月17日,由與順治關系密切的高僧茚溪森主持,在壽皇殿前焚燒火化。第二年5月,順治的“寶宮”——骨灰壇,由輔政大臣等護送,與董妃的“寶宮”(董妃於死後“三七”火化)壹同葬入遵化清孝陵。

關於順治火化,首先,《清聖祖實錄》載:順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上(指康熙)詣世祖章皇帝(即順治)梓宮前,行百日致祭禮。”康熙元年正月初七日,“上詣世祖章皇帝寶宮前,行期所致祭禮。”“康熙二年四月辛酉,奉移世祖章皇帝寶宮往孝陵。”這裏,康熙所祭者分別為“梓宮”和“寶宮”,從中可知寶宮所藏已非梓宮原來之屍體,而是屍體焚化後的骨灰。所謂寶宮,其實就是壹個骨灰罐。

其次,《五燈全書》引“茚溪語錄”,其中有“世祖遺詔召師,至景山壽皇殿秉炬”之語,即指茚溪森主持火化,他是4月16日到京的。“茚溪語錄”還有他當時為順治秉炬的壹偈是:“釋迦涅盤,人天齊語,先帝火化,更進壹步,大眾會麽?壽皇殿前,官馬大路。”

再次,《旅庵月奏對錄》也說,順治是四月十七日舉行火浴,旅庵且作詩記述其事,內有“梓宮璀璨火空騰”之句。

由此可斷定,順治死後火化毫無疑問,這也就證明了他未曾出家。至於清朝帝王中為何只有順治火化,是因當時才入關十幾年,仍遵循滿族故土先祖火化之舊俗,抑或是因順治好佛,而僧人圓寂後需火化,故清廷為這位“行癡”皇帝舉行了佛法所崇的火葬葬儀,還是二者兼而有之,這裏姑且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