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對中國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剖析,其深刻意義何在?有何現實意義?

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對中國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剖析,其深刻意義何在?有何現實意義?

全本分為兩大部分。

第壹部分,從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國歷史。

第壹層:(1——4自然段)寫辛亥革命後,金融動蕩,鈔票貶值。百姓用高價兌現銀元,明知吃虧,還滿心高興的生活實例,引出:中國人“極容易變成奴隸,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

揭示了國民的思想弱點,即容易茍安,滿足。

第二層:(5——11自然段)分析了被壓迫的中國民眾安於被奴役地位的思想產生的歷史根源。指出正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愚民統治,造成民眾的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把歷史形象地概括為兩種時代,揭示出“太平盛世”的真相。

第三層:(12——14自然段)揭露復古主義者的本質:向往做奴隸的地位,是民族心理在作祟。號召青年創建第三樣的時代。

第二部分,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國的現實,剖析中國“固有文明”的實質。

第壹層:(15——17自然段)通過壹個日本作家的文章展示帝國主義對中國固有文明別有用心的贊頌。用現實和歷史的事實揭露洋人贊頌的固有文明實際是“中國人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獻於征服者的大宴”。

第二層:(18——20自然段)分析中國固有文明的核心是封建等級制度。

第三層:(21——23自然段)揭示中國固有文明的內涵,就是保古守舊,茍活偷生。帝國主義贊頌中國固有文明的目的,就是反對中國現代化。結尾發出“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宴席,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

《學習要點與難點》

本文第壹部分的中心論點:

對廣大人民來說,歷史是“想作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兩者的交替循環。

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心論點: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

本文兩部分之間的聯系。

兩部分互相聯系,對應統壹。

第壹部分,從民族心理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的歷史;第二部分,從民族文化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的現狀。兩部分互為因果(重點)。因為歷史與現狀,心理與文化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因果。

兩部分結尾,都指出“現在青年的使命”,“創造第三樣的時代”與“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都是“使命”的重要內容。

論證方法上面,兩部分也都壹樣,都是從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後引用大量歷史事實,文獻典籍等論據,進行論證。

本文對中國歷史的反思與剖析。

歷史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所謂“下於奴隸的時候”,就是戰亂時候,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中國的歷史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樣兩種時代交替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