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quán
2 英文參考Tiānquán PC2 [中國針灸學詞典]
tiānquá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C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天泉 漢語拼音 Tianquan 羅馬拼音 Tienchuan 美國英譯名 Celestial Spring 各
國
代
號 中國 PC2 日本 2 法
國 莫蘭特氏 MC2 富耶氏 德國 MH2 英國 Cx2 美國 EH2
天泉為經穴名(Tiānquán PC2)[1]。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天溫[2]。屬手厥陰心包經[1]。天即天空,泉即泉水,源於天池的經氣由此向下,如同泉水從天而下,故名天泉[1]。天泉穴主要用於心肺、胸脅疾患等:如心痛,心內膜炎,心悸,支氣管炎,咳逆,胸脅支滿,上臂內側痛及臂神經痛,咳嗽,胸滿,脅脹,臂痛,胸脅脹痛,胸痛,胸脅脹滿,呃逆,足痛不可以行,胸背及上臂內側痛,肘中攣急,心絞痛,心動過速,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上臂內側痛,視力減退等。
4 天泉穴的別名天溫(《針灸甲乙經》),天濕(《外臺秘要》)。
5 出處《針灸甲乙經》:天泉,壹名天溫,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
6 穴名解天即天空,泉即泉水,源於天池的經氣由此向下,如同泉水從天而下,故名天泉[1]。
上部為天。泉,水泉。瀑布稱為立泉。指經氣自上而下,如泉水之來自天上也。本穴上承天池之氣,位於上臂,接近手少陰之極泉及手太陰之天府,脈氣從胸走手,自上而下也,有如泉源之水溢流而下,因名天泉。或問:臂,何得曰天?答:人有四肢,猶屋有四柱,本穴在柱之上端,故名之以“天”也。[3]
7 所屬部位上臂[4]
8 天泉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天泉穴在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5]。
天泉穴位於臂前區,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伸臂仰掌取穴[1]。
天泉穴位於上臂前面,平腋前紋頭下2寸,當肱二頭肌長、短二頭之間;或於曲澤穴上7寸取穴[2]。
壹說在“腋下3寸。”(《針灸大全》)?。
天泉穴在手厥陰心包經中的位置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肌肉)
天泉穴在上臂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9 天泉穴的取法伸臂仰掌,在腋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取穴。
天泉穴位於臂前區,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伸臂仰掌取穴[1]。
伸臂仰掌,腋前皺襞上端與肘橫紋上的曲澤連成直線,當肘橫紋上7寸處取穴[6]。
天泉穴位於上臂前面,平腋前紋頭下2寸,當肱二頭肌長、短二頭之間;或於曲澤穴上7寸取穴[2]。
快速取穴:伸肘仰掌,腋前紋頭直下3橫指,在肱二頭肌肌腹間隙中,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天泉穴[7]。
10 天泉穴穴位解剖天泉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肱二頭肌、喙肱肌。有肱動、靜脈肌支。為臂內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分布處。皮膚由臂內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富有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臂筋膜,入肱二頭肌,在肌皮神經的外側深進喙肱肌,以上兩肌由肌皮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二頭肌→肱肌→喙肱肌腱。[1]
皮膚→皮下組織→肱二頭肌→喙肱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臂內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肌皮神經肌支和肱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臂內側皮神經,肌皮神經和肱動、靜脈肌支[2]。
11 天泉穴的功效與作用天泉穴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脈的功效。
天泉穴有開胸理氣、活血化瘀作用[1]。
天泉穴有舒筋活絡之功,主治心痛,脅脹,咳嗽,胸壁及上臂內側痛,多用瀉法[3]。
12 天泉穴主治病證天泉穴主要用於心肺、胸脅疾患等:如心痛,心內膜炎,心悸,支氣管炎,咳逆,胸脅支滿,上臂內側痛及臂神經痛,咳嗽,胸滿,脅脹,臂痛,胸脅脹痛,胸痛,胸脅脹滿,呃逆,足痛不可以行,胸背及上臂內側痛,肘中攣急,心絞痛,心動過速,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上臂內側痛,視力減退等。
天泉穴主要用於心肺、胸脅疾患等:如心痛、心內膜炎、心悸、支氣管炎、咳逆、胸脅支滿、上臂內側痛及臂神經痛等[1]。
天泉穴主治咳嗽,心痛,胸滿,脅脹,臂痛等[2]。
天泉穴主治心痛、咳嗽、胸脅脹痛、臂痛[8]。
天泉穴主治心痛,胸痛,心悸,胸脅脹滿;咳嗽;呃逆;足痛不可以行,胸背及上臂內側痛,肘中攣急[6]。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內膜炎;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
3. 其它:支氣管炎,上臂內側痛,視力減退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壹般直刺0.5~0.8寸[1][8]。
直刺0.5~1寸[2]。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肩部[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天泉穴的配伍天泉穴配內關、中沖治心絞痛[1]。
天泉穴配腕骨治肩臂痛[1]。
天泉配腕骨、陽谷,治肩臂痛[6]。
天泉配內關、中沖,治心絞痛[6]。
天泉配尺澤、乳根,治乳少[6]。
天泉配內關,有活血通脈的作用,主治心悸。
天泉配曲池,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攣痛。
天泉配期門,有理氣活絡的作用,主治胸脅脹滿。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石水,天泉主之;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天泉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
《針灸大成》:主目?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
《針方六集》:主咳逆,心胸煩滿,脅下支滿,臂內廉痛,肘中攣急。
《類經圖翼》:主治惡風寒,胸脅痛,支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16 特效 ***心臟供血不足者,可每天堅持用中指指腹揉天泉穴,每次1~3分鐘[7]。
17 天泉穴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