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洛姓來源:
1、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廣漢郡洛縣漳山(今陜西省雒南縣華山東麓)。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另外還有壹條北洛河,發源於今陜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誌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
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壹。
2、源於妘姓,出自春秋時期赤狄族臯落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圍四方,開始出現了很多民族群體。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盧、彭、濮、荊蠻、吳、越、巴、夜郎、滇、邛都、雋、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馬;東方有東夷、號稱“九夷”,包含吐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東北方有東胡、、貊、肅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發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種群類很多,有赤狄、東山臯落氏、潞氏、留籲、驛辰、白狄、驪戎、甲氏、肥、鼓、鮮虞、楊拒、泉臯、伊洛之戎、綿諸、緄戎、狄之戎、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林胡、樓煩、匈奴等等。
春秋時期,赤狄族中有東山臯落氏族,屬於潞氏部落,為赤狄的強部之壹,是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妘姓後裔,在史籍《誌氏姓》中記述了這壹支為妘姓封於路的後裔。
潞氏部落最後壹個執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記載:“潞,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後,氏於國,潞有鄷舒,出於姬姓。”
妘姓,為祝融八姓之壹;姬姓,為周王族姓,赤狄中顯然有祝融集團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赤狄的東山臯落氏在被晉國吞並後,其族人省筆簡改為洛氏,逐漸融合到晉國民眾之中。
3、源於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破洛那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後來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漢化政策推動下,漢化改為洛氏。
4、源於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公元四世紀末至公元六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蒙古高原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柔然中的烏洛侯氏、烏洛蘭氏,在北魏政權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之後,亦改漢字單姓有烏氏、洛氏、侯氏、蘭氏者。
二、洛姓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壹帶、霍山北部壹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壹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並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壹。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古各壹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壹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瓜 州:原安西縣,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西部浩瀚的戈壁灘上,東鄰玉門,西連敦煌,南望祁連,北枕大漠,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安西,是取“國家統壹,西方安定”之意,古稱瓜州。夏、商、周時為羌戎地,秦時大月氏居之。漢初被匈奴所占,漢武帝置河西四郡時,為敦煌郡三縣地:冥安、淵泉、廣至。兩晉沿襲漢制,隋置長樂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稱瓜州,宋、元兩朝相沿,明朝時期設赤金蒙古衛。清朝時期康熙大帝在安西布隆吉大敗葛爾丹部屬三千余人,始稱安西,取義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亂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設置安西直隸廳,後改為安西府、安西直隸州,至中華民國二年癸醜(公元1913年),安西直隸州改為安西縣,隸屬酒泉地區管轄。2007年丁亥經國務院批準,將甘肅省酒泉市安西縣更名為瓜州縣,讓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安西縣重新恢復漢唐時期的地域名稱。
2.堂號:
資料有待補充。
三、洛姓歷史名人
洛 宣:明代人,官至貴州都指揮使。正統年間參與征討麓川,攻鬼哭山,力戰而亡。
洛 忠:明代人,幼時喪父,對母親極孝順,才智出眾,勇力過人,官至清浪參將,保全安南壹帶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詔書旌其家門。
洛下閎:字長公,西漢閬中(四川省)人。民間天文學家,他制做了壹個圓球形狀的渾天儀(又稱圓儀),用來演示天象。洛下閎的渾天儀盡管還很簡單,但它卻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渾天儀。據說,渾天儀剛做好那會兒,許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麽用處,然而,當洛下閎把渾天儀放在地下室裏演示的時候,人們都驚奇地發現,這渾天儀上標示的星宿,跟實際天象相吻合。於是,洛下閎名聲大振,渾天儀也廣為人知。洛下閎的渾天儀,還比西方天文學家太谷氏的同樣發明要早三百年。太初元年(公元前l04年),洛下閎與唐都、司馬遷、鮮於妄人等***訂《太初歷》,對歷法進行改革。洛下閎的成績是闡明“渾天說”,將“四分法”的《顓頊歷》改造為《太初歷》的“八十壹分法”。壹年分四季,二十四節氣,正月初壹為始,臘月三十為終。這種紀年方法最早始於西漢《太初歷》,從此,中國人才得享“只看日歷不看天”不誤農時五谷豐登的便宜。修訂這部歷法的就是洛下閎。洛下閎出生在閬中,他棄絕榮華,耗盡壹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閎之後,閬中又相繼誕生了壹系列著名的天文學家,為中國的天文學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另有傳說中的“洛姓三絕”:美絕洛沙羅、武絕洛修明、醫絕洛孝泉。
四、洛姓宗祠通用聯
忠誠戰死,孝友留旌:
上聯說明朝時期的洛宣,明朝正統年間參與征討麓川,攻鬼哭山,力戰而亡。下聯說明朝時期的洛忠,幼時喪父,對母親極孝順,才智出眾,勇力過人,官至清浪參將,保全安南壹帶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詔書旌其家門。
太初著歷;孝友留旌: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洛下閎,改顓頊歷,作《太初歷》。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洛忠,因孝友聞名,朝中曾下詔書旌其家門。
五、洛姓典故趣聞
洛神的傳說
在洛河(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為黃河壹大支流)兩岸,流傳著壹個膾灸人口的洛河女神宓妃(又稱洛妃、洛嬪)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壹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夥兒勞動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裏的河伯聽到,這個浪蕩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壹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壹條白龍,在洛河裏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郁郁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這時,後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後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個天帝的兒子,便與妻子壹同貶到人間,後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藥,壹人返回天宮,便只剩後羿獨自留在人間。
後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壹肚子火,聽說了後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壹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後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後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壹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後羿與宓妃的事了。
從此,後羿與宓妃這對情侶便在洛陽居住下來,過上了美滿幸福的生活。後來,為表彰他們,天帝還封後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洛河兩岸的人於是在老城東關興建了座宏偉的“洛神廟”。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壹代代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