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上海亞洲學會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藤谷弘之的《戊戌變法的東亞會》(石封第2期,65438+3月31,0989,41-62頁)是根據《評科》、《鄭·集》和《東京朝日新聞》整理而成的。易會理《鄭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版,第536-548頁)利用新出版的《鄭日記》等史料,集中論述了鄭、鄭等人對上海亞洲學會的看法和立場的分歧,並對其成立時間進行了訂正。鄭建業的《戊戌維新時期的上海亞洲學會》(奈良HistoryNo。16,1998 65438+2月)是以此協會為主題的專題文章,使用日本外務省。直樹教授的《早期亞洲主義的歷史考察》(東亞第410-416期,2006年8月5438+0-2002年2月)在系統梳理日本早期亞洲主義各團體起源的基礎上,辯證地分析了上海亞洲協會的起源和歸屬。(1)同時,廖梅的《王:從民權到文化保守主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從王的角度論述了上海亞洲協會。
經過以上的研究,根據現有的資料,這個短命的組織已經沒有什麽存在的意義了。但細究起來,在壹些重要環節的認識上還是有分歧的,壹些推論還有進壹步商榷的余地,這都關系到壹個重要的判斷,那就是上海亞協的影響力。
上海亞洲學會成立於6月1898,根據其章程,將開展各項事業。“忽夏夏物變,人驚,所以解散,許多人後悔。”(2)其存在時間相當短,沒有任何具體活動的記錄。因此,研究者認為:“亞洲學會和維新運動時期的其他團體壹樣,並沒有什麽具體的影響,其歷史意義在於它是中國知識界、士紳界第壹個受日本影響,具有明顯親日傾向的民間組織。”(3)就亞洲協會的組織而言,這當然也是事實。但是,群體的影響力有時並不完全取決於組織的存廢。如果不拘泥於組織的形式和名稱,上海亞洲協會的影響其實是相當深遠的。或者說上海亞洲學會所反映出來的暗流,是日本各派的合流,是中國各派的結盟,是中日人的勾結和結盟,更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