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彩陶的問題`

關於彩陶的問題`

彩陶舞蹈紋盆

制造年代: 新石器時代

材料: 細泥紅陶

規格: 口徑29厘米,高14厘米,底徑10厘米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紹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孫家馬家窯文化墓葬中出土。此盆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內壁用黑彩繪有舞蹈人紋,***為三組,每組五人。人人手拉手,跨步為舞,頭帶頭飾,每組成為壹個獨立的舞蹈場面。畫面中,人物突出,神態逼真,飽含著歡樂的氣氛和純真的情趣。

這幅原始的舞蹈圖許多學者對它進行了研究,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狩獵舞;有人說是在跳圖騰舞;有人說是禮儀舞;也有人說是在跳祈求豐產的儀式。

它的另壹個奇妙之處在於,當盆中註入清水,隨著水的蕩漾,人就像在這種佳境中起舞,視覺上充滿動感。

從"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處中可見,孩童頭像造型生動逼真,笑容可掬,雙唇微啟,想像他在期待著什麽 憧憬著什麽 或是想說點什麽 給人以各種暇想;從它的用處看,可能是貯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藝術品,說明新石器時代陶塑藝術已趨成熟.

人面魚紋彩陶盆"的資料中國原始藝術創作的傑作———人面魚紋彩陶盆回到故鄉了,這是人面魚紋盆闊別西安50年後首次歸寧省親公開亮相。昨日,半坡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負責人在我市向公眾宣布了這壹消息,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人面魚紋盆從國家博物館調出,將於6月9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舉行壹個回鄉展與家鄉人見面。

孤品文物是西安的驕傲

新石器時代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

這件彩陶盆是兒童甕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壹種甕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兒童置於陶甕中,以甕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人面,人面兩側各有壹條小魚附於人的耳部。有的學者根據《山海經》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以為人面魚紋表現的是巫師珥兩魚,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類形,在半坡遺址出土的諸多彩陶中,最獨特的就屬繪有人面魚紋紋飾的彩陶。這件人面魚紋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徑39.5厘米,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概括成圓形,額的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加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奇特的人魚合體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此盆於20世紀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當時,發掘***發現7件繪有人面紋的陶器,有兩件較為完整(其他5件為器物殘片),其中壹件就是人面魚紋盆。當時的發現令考古工作者驚喜不已,負責發掘的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把包括此盆在內的部分文物標本帶回北京,此後人面魚紋盆就藏於國家博物館。彩陶在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數量都很少,保存完整的器物更顯得彌足珍貴。目前國內發現人面紋的10件完整器物中,這件文物堪稱孤品,也是壹級文物。自打它出土後,西安人就沒見過它的真面目。

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紋飾神秘莫測最令人回味無窮。這種圖案代表什麽含義?目前學術界對於人面魚紋的研究已經出現了近30種觀點說法,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權力象征說、太陽崇拜說、原始歷法說等等,還有的認為是水草魚蟲或嬰兒出生圖,甚至還有外星人形象之說。

有人認為,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生活方式與漁獵密不可分,他們喜愛魚崇拜魚,認為其氏族起源於魚,故把魚奉做自己氏族的圖騰祖先加以崇拜,人與魚組合畫在壹起,代表著人與魚是不可分的,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生***存,能力“互滲”。此外,古籍記有人魚互變的神話,《山海經》說顓頊死後復蘇化身為魚,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獨立神靈———魚神。有人以《詩經》《周易》中魚有隱喻“男女相合”之義推之,這人面魚紋也應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興旺的含義。

無論半坡人用這種圖案表達什麽思想意識,能夠把如此豐富的社會內容凝聚於繪畫藝術之中的這種創作動機,都是令人驚嘆的。今天的人們無法知道它的真實含義,但它仍然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產生對悠久歷史之謎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館宣稱,他們將組織專家對圍繞人面魚紋盆所引起的種種謎團進行破解,人們期待著謎底的早日揭開。

由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的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七年級·上冊》在每個學習單元之後設計了壹節“學習與探究課”,全書***有四節這樣的“學習與探究課”。其第壹單元教學主題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相關的學習與探究課為“破解彩陶之謎”。這節課開始即以設問的方式出現,提出了三個相關的問題:“妳註意過已學課文中的彩陶圖片嗎?妳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處嗎?彩陶圖片反映了遠古居民什麽樣的生產和社會活動情況呢?”課文給出了四幅新石器時代陶器圖,即陜西黃陵出土人形陶罐、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半坡類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陜西半坡遺址出土人面魚紋彩陶盆各壹,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彩陶的造型和圖案,想象並描述彩陶的用處,並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養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關於尖底瓶,該教材的提示語為:“觀察小口尖底瓶。想壹想:這只汲水用的瓶子為什麽被做成這種樣子?如果妳用這個瓶子去河裏汲水,會出現什麽奇妙的現象?為什麽?”(該書19頁)。這節課的“活動目標”是:1、通過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片直觀地感受歷史;2、在探究彩陶之謎的過程中,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3、學習和運用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登陸教育部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新世紀課程網”還可獲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師大版歷史教材“第壹次送審就被評為壹類壹等,並有許多內容獲得國家教委領導的壹致好評,引起學術界、教育界、社會各界極大關註”,也是“同類教材中使用範圍最大的壹套教科書”。在互聯網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關“破解彩陶之謎”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學探討文章或心得、體會;關於尖底瓶,老師則著力引導學生註意和理解其特別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時會出現的“奇妙的現象”(即尖底瓶入水時會自動傾倒汲水,水滿則陶瓶自動扶正,通過穿系陶瓶雙耳的繩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務)。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沒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應的教學活動,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上亦有相關內容。其“學科教育·歷史與社會”版塊上有半坡類型尖底瓶實物圖,註明其用途為“汲水工具”,文字介紹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兩側的環耳處系繩,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置於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於水中,註滿水後,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來”;其“中華文化·中國文物”版塊上有壹幅馬家窯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實物圖,文字介紹為:“這支尖底瓶是用來打水用的,實用而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