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虎工作勤奮,喜歡動腦筋。他對各種武器制造技術都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深受將軍們的喜愛。後來,班貝因為得罪了朝廷權貴而被殺。去世前,他給千家萬戶留下了壹本關於風箏和火箭制造技術的書。
這本書家家戶戶都看了好幾遍,他根據這本書做了各種各樣的風箏和火箭。在制作風箏和火箭的過程中,千家萬戶萌發了壹個想法,試圖用風箏和火箭進行壹次飛行試驗。
萬戶想象火箭能產生推力,風箏能在空中飄。如果壹個人坐在椅子上拿著壹個風箏,椅子下面綁著壹個火箭。然後火箭點燃後,人就可以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上天空,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遨遊。
為了把他的想法變成現實,他做了精心的準備。壹切準備就緒後,他開始了飛行試驗。他選擇了壹個山頂作為試飛的地點,那天來了很多人。
壹萬戶人家坐在椅子上。他被綁在椅子上。他每只手都拿著壹個大風箏。壹切準備就緒後,萬虎將47枚推力最大的火箭綁在座位下面點燃。隨著火箭的火焰,成千上萬的家庭帶著椅子離開山頂,向前沖去。
壹萬戶人家在空中停留了壹天。就在人們驚嘆的時候,他座位下的47發火箭彈的煙還沒有散盡,沒有推力。壹萬戶人家手裏拿著兩只風箏繼續飄在太空。
就在這時,人們看到千戶人家雙手捧著風箏,連人帶椅子沖進山霧中,不見了。
旁觀的人都看到了。萬元戶借助火箭的推力直沖雲霄,他借助風箏的浮力飄了壹會兒。因為他的神秘失蹤,人們壹直在爭論千家萬戶的下落。有人說他飛升成仙,有人說他掉下懸崖。
到了明清時期,風箏在全國各地變得非常流行。那時,人們經常在有風的天氣裏在郊區放風箏。在明朝,還有壹種裝滿火藥的烏鴉形狀的風箏。它能飛到天上,然後被扔到敵營裏爆炸,被稱為“神火飛鴉”。
這是明代軍事用風箏的最好體現。明代也有用風箏測風速的記載。可見,風箏的確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科學發明之壹。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壹點早已被世界所認可。
但是國內關於風箏的詳細資料並不多,關於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了。其中清代文學家曹雪芹撰寫的《南北試風箏記》,詳細描述了我國明清時期的風箏制作技藝。
清代北京、天津、濰坊是風箏的主要產地。這三個地方的風箏非常有名,被視為傳統的“風箏三大流派”。
清代佚名所著《北平風箏書》中有200多種北京風箏。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壹種風箏的性能最好,對全國的影響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那就是沙燕兒,它的外形酷似壹個“大”字。這個“沙燕兒”也叫“紮燕兒”、“沙燕兒”。
“沙燕兒”的頭部是燕子頭部的平面變形。它眉毛上揚,眼神有神,被賦予了人類的感情。再加上那壹對剪刀尾巴,讓人看起來像燕子。它甚至比真正的燕子還要可愛。
到了清代,人就成了胖沙燕、幼燕,再按苗條漂亮的姑娘就成了“瘦沙燕”,也按恩愛夫妻就成了“翅膀燕”。
人們在沙燕兒的腋窩、腰關節、胸前、尾羽上加上蝙蝠、桃、牡丹等吉祥圖案,象征幸福、長壽、富貴。就這樣,人們把壹只黑色的燕子變成了壹只活潑的燕子。
在清代北京風箏史上,沙燕兒經歷了這樣壹個從模仿到模仿,從模仿到擬人,從擬人到超人的發展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它可以千變萬化,包含著極其廣闊豐富的內涵,但又總是千篇壹律,讓人壹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
清代北京的“沙燕兒”結構簡單,僅由五根竹條組成。它的翅膀在上下竹條的末端彎曲,形成壹個形狀特殊的“口袋”,使沙燕兒能夠在風輕時起飛,風大時穩定,飛行性能絕對優於其他類型的風箏。
清朝康熙年間,從北京“沙燕兒”演變而來的風箏品種很多,其品種已遍布全國。例如,山東濰坊的硬翅魚和綽號為“跑破鞋”的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輪盆”;南通的《五聲鼴鼠》等等。
在清代,天津的風箏種類繁多,但大多數是軟翼風箏。清代天津人用的是軟翼結構,不僅可以做成鳥或昆蟲的翅膀,還可以做成遊仙周圍的祥雲,金魚周圍遊動的魚鰭,甚至可以把許多小軟翼排列在壹起,組成壹個大風箏。
如清代天津風箏藝人用多只蝴蝶圍花形成風箏,取名“百花齊放”,多只鳥圍鳳形成“百鳥對鳳”,都是當時的傑作。
在放飛技巧上,清代的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比如壹條主線上,10以上甚至幾十只燕子被多條支線連接起來。它們被放了起來,圍著主線跳舞,互相玩耍,甚至被稱為“群燕”。
同時,清代天津風箏的結構特點是“扣楔”、“拆解”、“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都是“楔”和“銷”的結合體,根本不用線綁。這種風箏的結構非常精巧。壹個非常大的風箏,可以拆開折疊放入壹個非常小的盒子裏,非常方便攜帶。
還有天津人用棉紙在模具裏粘成薄殼,再做成各種風箏的頭,這樣就可以不受裝訂紙張的限制了。這種“風箏頭”重量輕,外形美觀,稱為“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以及福壽喜形的風箏也是壹絕。
清代天津的風箏制作工藝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在清代風箏古籍中可以證實,天津的風箏有10種,有串燈籠的,有飛鷹的,有唐僧取經的,有蝴蝶的。清末天津也有壹位著名的風箏藝術家。他的名字叫魏元泰,他為天津的風箏制作技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魏元泰從事風箏制作已經70多年了。他先後研制出圓形立體風箏和軟翼風箏,還創作了折翼風箏。他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清末以魏元泰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淡雅,做工精細。箏的表面多由絲綢制成,質輕而結實,骨架由細而有彈性的竹子制成,顯然非常典雅。
清代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造型更加優美,繪畫更加精美。晴空放風箏賞心悅目,可以放在室內觀賞,所以風箏無疑是民間工藝的瑰寶。
清末山東濰坊有壹長串風箏,與天津風箏壹較高下。山東風箏歷史非常悠久,其中濰坊最具代表性。濰坊是中國的“風箏都”。
同時,濰坊也是中國風箏的故鄉。這裏的風箏制作歷史悠久,屬於中國三大風箏派別之壹,與京津風箏齊名。
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俗生活。明清時期,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據風箏地方誌《魏縣誌》中的記載:
在清明節,我的孩子們做紙鳶,蕩秋千。紙鳶的制作方法各不相同,除了鶴、燕子、蝴蝶、蟬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別出心裁。
可見清末濰坊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很多地方的商人都來濰坊買風箏。當時風箏圖案不斷翻新,湧現出壹大批技藝高超的風箏藝術家。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即繩形、硬翅形和簡形,其中蜈蚣形最為突出。據說龍頭蜈蚣是濰坊人受龍骨水車啟發制作的。
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很多品種,從可以放在手掌裏的小的到幾百米長的大的,形狀顏色也各不相同,從簡單的白紙紅紙到不染同色的蜈蚣風箏到畫金銀的七彩九頭龍風箏。真的是千變萬化,別出心裁。
濰坊最著名的長繩風箏是蜈蚣風箏,清代濰坊風箏繼承了傳統風箏技藝的精髓,並不斷創新,最終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壹”的美譽。
風箏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的傳統風箏中,吉祥的寓意和吉祥的圖案隨處可見。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了凝結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精美字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風箏通過圖案的形象給人以幸福、吉祥、祝福的寓意。同時,風箏在民間廣泛流傳,因為它結合了人們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了我們的民族傳統和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