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理苓湯簡介

理苓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張氏醫通》卷十六:理苓湯 2.1 處方 2.2 功能主治 2.3 理苓湯的用法用量 2.4 摘錄 3 《張氏醫通》卷十六:理苓湯 3.1 處方 3.2 功能主治 3.3 各家論述 3.4 摘錄 4 《醫略六書》卷二十五 4.1 方名 4.2 組成 4.3 主治 4.4 理苓湯的用法用量 4.5 各家論述 附: 1 古籍中的理苓湯 1 拼音

lǐ líng tāng

2 《張氏醫通》卷十六:理苓湯 2.1 處方

幹姜(炮)1.5~3克 人參3~9克 白術(炒焦)3~6克 甘草(炙)1.5~3克 茯苓 豬苓各6克 澤瀉9克 桂3克

2.2 功能主治

溫中補虛,化氣利水。治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

2.3 理苓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六

3 《張氏醫通》卷十六:理苓湯 3.1 處方

理中湯合五苓散。

3.2 功能主治

胃虛食滯,喘脹浮腫,小便不利。產後霍亂,脈緊細者。

3.3 各家論述

產後脾胃兩虛,寒邪搏濕,故揮霍撩亂,嘔吐泄瀉,謂之霍亂。與常人霍亂不同。人參補胃氣之虛,白術助脾氣之運,炮姜溫中逐冷,豬苓利水瀉濕,澤瀉利腎膀之濕,茯苓滲脾肺之濕,炙草緩中和胃,肉桂補火散寒也。水煎,溫服,使脾健胃強,則寒濕自散而經腑清和,安有揮霍撩亂,嘔吐泄瀉之患乎。

3.4 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六

4 《醫略六書》卷二十五 4.1 方名

理苓湯

4.2 組成

白術3錢(炒),炮姜1錢半,茯苓3錢,澤瀉1錢半,豬苓1錢半,肉桂1錢半(去皮),甘草6分。

4.3 主治

寒濕傷脾,痛瀉,脈弦細者。

4.4 理苓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

4.5 各家論述

寒濕傷脾,氣化不能通調,故腹痛溺澀泄瀉不止焉。白術健脾燥濕,炮姜溫中散寒,茯苓滲脾濕,炙甘草益中氣,豬苓利三焦之濕,肉桂壯下焦之火,澤瀉通利膀胱以快小便也。水煎,溫服,使火溫土健則寒濕自化,小便無不利,腹痛泄瀉無不瘳矣。此利水溫土之劑,為寒濕傷脾痛瀉之專方。

古籍中的理苓湯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和解法

最當,其次加味五苓散,亦可參用以透邪,次用香砂理苓湯(即香砂理中湯合五苓散)疏中益氣、辛淡化濕以治...

《張氏醫通》:[卷三諸氣門上]水腫

丹。竈心赤土煎湯送半錢。誤用峻利。小便不通者。理苓湯和之。經雲。結陽者腫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結...

《張氏醫通》:[卷九雜門]黃癉(目黃)

用越婢加術湯、桂枝二越婢壹湯選用。病久屬虛者。理苓湯倍用桂、苓。凡黃癉目黃不除。或頭重。以瓜蒂散搐...

《張氏醫通》:[卷十三·專方]水腫門

棗湯下)神芎丸(伊芳尹三黃湯下)五苓散(方祖)理苓湯(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濟生腎氣丸(...

《張氏醫通》:[卷十五]黃痹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