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261~303),字土衡,是西晉時吳郡人。陸機的《平復帖》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真跡,壹直被世人當作書法至寶。《平復帖》***9行84字,紙色發暗,用的是禿筆,渴筆之處較多,字體為章草,但沒有強調隸書的燕尾波,字形偏長。
明代張醜曾說:“《平復帖》最為奇特,與索幼安(靖)《出師頌》齊名。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這樣的評語與李嗣真“猶帶古風”是壹個意思。在《宣和書譜》等古籍中。將《平復帖》所用的字體定為章草,應當說是十分準確的,這本帖反映了章草演變為今草的發展方向。
《宣和書譜》中稱贊陸機擅長章草字體,“罵誌儒學,無所不窺,書特余事耳”,並說他用章草字體書寫了《平復帖》,用行書字體寫《想望帖》。如今《想望帖》已佚失。只有《平復帖》留存於世。米芾的《書史》中記載了它的流傳過程,唐末被殷浩、梁秀所藏,宋初先被王溥所藏,後來又落到了李瑋手中,最後被藏入宣和內府。《宣和書譜》中記載,明萬歷年間此帖被韓世能收藏,後來又歸於張醜。《清河書畫舫》中又記載此帖在清朝的被馮銓收藏,後來又落入梁清標、安岐手中,後又被收藏於乾隆內府,後被乾隆賜給了成親王王永王星。民國時它又先後被溥心畬、張伯駒收藏,張氏於1965年將此帖捐贈給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