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種僵持的局面,軒轅做了充分的物質和軍事準備來擊敗蚩尤集團,於是他改變了策略,決定先征服顏地勢力集團,然後集中力量消滅蚩尤。雖然顏地集團的影響力下降,但主要是由於軒轅和蚩尤的相對繁榮。軒轅對此非常清醒,他認為消滅顏地集團並不容易,必須認真做好準備。對此,司馬遷做了具體而簡要的總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以鹽還軒轅。軒轅是修德的聚兵,治五氣五藝,撫萬人,四面八方,教熊戲弄?虎,為了在漢泉之野與炎帝戰鬥。打三仗,然後打勝仗。”(五帝實錄)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與炎帝相比,軒轅是“鹽歸軒轅之諸侯”,可見其實力和聲望蒸蒸日上,為與炎帝決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他把“五藝”作為粟、黍、米、米的主食,作為戰備條件,以為士兵在戰爭中可以吃;振兵習武,教士卒習武,以猛獸命名,以示軍威;照顧四面八方的人民,理順人心,支持他的統壹戰爭。正是因為他有組織、有計劃地做了充分的準備,才取得了“三戰”的勝利,也就是打了許多勝仗。對此,賈誼也說:“黃帝亦炎帝之弟。”炎帝沒有辦法,黃帝伐涿鹿之野,血流成河,殺炎帝取其地,天下為治。”(《新書·益土》)這說明黃帝和顏地本來是兄弟,是結過婚的部落首領。因為嚴重的利益沖突,他們自相殘殺,極其慘烈,可以用“血飄零”四個字來形象地解釋。戰爭是以人類的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但同時也為文明開辟了壹條新的道路。炎黃民族大戰奠定了黃帝民族在中原的統治地位。更重要的是,炎黃民族的融合成為中華民族正式形成的標誌,為蚩尤民族的合並奠定了基礎。
蚩尤人屬於哪個群體,蚩尤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史書記載的數據很少,很混亂。比如世本說:“蚩尤是神農大臣。”《大戴李繼勇兵》說:“蚩尤在庶人也是個貪得無厭的人。”《尚書呂行傳》引用馬融的話說:“蚩尤是十年末九黎王的稱號。”韓非子《十傳》曰:“昔黃帝於泰山上合鬼神,駕象車六龍,方筆當先,蚩尤在前,風伯在掃,雨師灑路,虎狼在前,鬼神在後,蛇伏於地,鳳帝遮之,合鬼神為清角。”雖然這些記錄各有不同,但從實際分析來看,可能都是有根有據的。世本說蚩尤是神農大臣,《逸周書·嘗麥》也說:“蚩尤是赤帝大臣。”這說明蚩尤曾經歸順神農,神農衰落後,各部落互相侵略,不聽神農的話,蚩尤也是如此。《韓非子》中記載,黃帝曾經把所有部落聚集在泰山之巔,彈奏黃帝的琵琶,站在顯要的位置。這說明在神農衰落的時候,軒轅取而代之,蚩尤壹度臣服於軒轅。在所有部落中,蚩尤因實力雄厚而“名列前茅”。《尚書》註中說蚩尤是九黎之王,三苗是九黎的後代。也有說少克是九黎之王,少克是東夷部落的首領。很有可能蚩尤部落原本是東夷的壹個分支,後來“當兵”後勢力壯大,也就是制造了青銅兵器。在東夷和苗蠻地區,它合並成“八十壹難兄弟”,形成壹個非常龐大的勢力集團。起初成為神農的壹個分支,後來加入軒轅。至於說蚩尤是個貪婪的人,顯然有失偏頗,也不客觀。由於蚩尤聯合了東部和南部的眾多部落,先威脅神農後威脅軒轅,同時先投降神農後投降軒轅,最後與他們發生嚴重沖突,進而與顏地、軒轅爭奪黃河中遊的主導權,這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神農動力集團合並後,軒轅氏認真展開了對蚩尤集團的戰鬥。
按照司馬遷的敘述順序,征服炎帝後,軒轅與蚩尤決戰。也記載了軒轅是應炎帝的要求參戰的。根據壹些敘事分析,司馬遷的說法比較合理。在描述了軒轅戰勝炎帝之後,他接著說:“蚩尤作亂,於是黃帝招集諸侯,在涿鹿之野與蚩尤作戰,於是飛鳥殺了蚩尤。及群臣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為黃帝。”天下有不順心的事,黃帝就征,平者就去,翻山越嶺,永不得安寧。”(《史記·五帝本紀》)在《山海經·黃達北經》中也有記載:“蚩尤用兵,黃帝為應龍所攻冀州之野。應龍牲畜飲水。蚩尤要求風伯和石喻跟隨,這是暴風雨。"天上的女神黃帝叫蚩尤去擋雨,於是他殺了蚩尤."這兩個記載都說明了黃帝與蚩尤決戰的簡要經過,但又略有不同。比如《史記》記載蚩尤拒不服從皇帝的命令,於是黃帝調兵東征;而《山海經》則說蚩尤憑借自己的力量,主動出兵攻打黃帝,於是發動了戰爭。《歸藏》中也有壹句話:“蚩尤伐孔察,帝住於此。”(《全古三代三國六朝秦漢誌》卷十五)“孔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但是很清楚蚩尤主動進攻黃帝部落。據史書記載,軒轅與炎帝交戰已久。他與蚩尤的戰爭是壹個漫長得多的過程。如記載,“黃帝與蚩尤九戰無敵。”(《太平禦覽》卷十五)“九”是最大的估計,說明黃帝和蚩尤的戰爭,經過了無數次的戰鬥,都沒有取得勝利。還有壹個記載說,“蚩尤當年暴。”黃帝利用他的才能懲治叛亂,幫助神農理論。經過三年的戰鬥,他的功能衰竭了。”(《太平廣記》卷十三,李·)這些記載表明,黃帝攻打蚩尤是壹個漫長的過程。
蚩尤之所以逞強,敢於和中原最強大的部落爭奪天下的統治權,是因為他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蚩尤不僅擁有雄厚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而且擁有部落圖騰精神力量的潛在基礎,他本人也極具天賦和氣魄。
首先,蚩尤是軍人,喜歡進攻和戰鬥。也就是說蚩尤是重視武器在戰爭中作用的軍事家,是研究兵法的智者。《世本》曰:“蚩尤為兵。蚩尤以黃金為武器。蚩尤任五兵:葛、矛、戟、酋矛、夷矛。”《世本》是漢代劉向寫的。這本書主要描述了自古以來的神器鼻祖和姓氏鼻祖。他推薦蚩尤為金屬武器鼻祖。先秦稱銅為金。“青銅”壹詞最早出現在東漢辛延年《林玉郎》的《讓我做壹面銅鏡》壹詩中,表示這種被稱為黃金的青銅不是純銅,而是壹種青灰色的銅錫合金。它的熔點比純銅即紫銅低,但硬度比純銅高,鑄造性能好。於是蚩尤用黃金制造武器,開啟了中國文化的青銅時代。郭沫若有專著《青銅時代》,其中說:“中國青銅時代的下限很明確,就是周秦時期。”“但是上限很渺茫。”殷商和西周初期是“全盛時期”。(青銅時代人民出版社1957,第297頁)朱郭對期限持謹慎態度,因為這需要物證。關於蚩尤“當兵”,漢朝大德是反對的。他說,古代兵役制歷史悠久,可以說是“與民同生”。至於蚩尤是否是黃金武器的始作俑者,他持否定態度。他說:“蚩尤,庶人之貪者也。而利益毫無意義,不顧親人,為了失去身體。蚩尤,想貪得無厭又能怎樣?”這種說法(《大代李繼勇兵》)正確地解釋了士兵與人民壹起出生的客觀事實。但他對蚩尤用金當兵的記載持否定態度,認為“蚩尤是貪婪之人”的觀點顯然與現實不符,難以令人信服。後來文學評論家劉勰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它太古老、太簡單,人民沒有欲望;倒水就打,戰爭就開始了。神農弦木為弧,木為矢。弧矢的好處是主宰世界。之後蚩尤性情暴戾,喜攻善鬥,賣金為刃,削皮為甲,兵荒馬亂。黃帝戰涿鹿。”(《劉軍事藝術論》,北齊劉周著)劉說太古代沒有戰爭,戰爭開始於古代社會生產相對發展的時代。他還認為,神農集團在世界上的地位主要依賴於射箭武器的好處。後來不是神農集團所謂的衰落,而是蚩尤在這方面更勝壹籌。他不僅以黃金為兵,以皮革為甲,還學習軍事科學,練習進攻戰,從而繁榮昌盛,與黃帝在中原壹爭高下。顯然,劉勰認為蚩尤以黃金為武器,這是蚩尤依靠實力的壹個基礎。
在劉向、大德、劉勰之前,《管子》中就有“蚩尤賞呂山金,成五兵”的說法。在考察管子的兵學理論時,他認為兵學的關鍵在於善用此,最好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這需要德、財、利,只有這樣才能在戰役中立於不敗之地。從這個角度來看蚩尤,他說:“格魯山從水中升起,黃金隨之而來,蚩尤由此而成。他認為劍、甲、戟皆老幼,諸侯九。和孤山因水而生,金隨之,蚩尤因之而成。他以為和孤的戟和瑞格都是老幼,是十二王子。”於是,天下君主壹把奪下戟,大怒,屍身橫屍滿地。由此可見葛的真面目。(《關書》)這裏說明蚩尤用金當兵的具體情節。文中說蚩尤兵器的金屬取自發源於山和山的山川,用這些金屬材料制成劍、甲、矛、戟、戈五種兵器,與《世本》中提到的戈、矛、戟、酋、矛、夷矛略有不同,劍甲較多,酋矛較少。管子認為用金屬制造武器很重要,所需的銅和錫的配方比例不壹致。如果不知道這壹點,就很難制造武器。《管子》雖有論述,但不如《李周考公基》中的說法具體真實:“金有六氣:其金六分,錫為壹,稱為中鼎之氣;其金五分,錫於壹,即斧祁進;四分之壹的黃金,和錫合而為壹,也就是個基器;參其金,而居其壹,謂之大刃之氣;五分其金,而錫居第二,這意味著它削減和殺死箭頭;”據說,金錫的半學位就是壹個完美的例子。這裏的金指的是銅,均質劑是金錫比公式。這種說法是對商周以來冶煉技術的合金比例的記載,當時青銅冶煉業正處於鼎盛時期,技術越來越精湛。歷史學家認為大體符合青銅器的實際成分。最先進行這項工作的蚩尤,是壹個非常難得的制作兵器的創舉,所以關很欣賞蚩尤“以金為兵”的創作精神。他認為蚩尤不是壹個普通人,而是壹個懂得“天”的人,也就是說蚩尤是壹個懂得自然之道的人。管子曰:“昔黃帝學蚩尤,知天道也。”又說:“蚩尤知天道。”管子指出,蚩尤用金屬銅、錫制作各種兵器,是以“明日之路”為依據的,是有壹定的自然科學基礎的,絕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他還指出,當時的黃帝看到了這壹點,當他想明白這些金屬發現的原因時,別人對他說:“上面有朱砂的,下面有黃金;上有同宗石,下有銅金:上有陵石,下有鉛、踢、紫銅;頂上有赭石的,底下有鐵。”這是壹座向人們致敬的山。”(《管子·帝子書》)這裏管子強調,蚩尤用金屬材料制作各種青銅兵器時,黃帝不知道這種方法,所以和別人商量。所以管子在這方面說“黃帝從天而學蚩尤”,是因為蚩尤知道青銅金屬的性質和作用。所以管很重視這壹點。
其次,蚩尤能勇武壹時,敢與黃帝爭霸,有兩個重要條件。壹是他有眾多部落的大力支持,二是他有自己的傳統宗教觀念作為精神力量,這讓黃帝壹時間束手無策。如史書記載,“黃帝攝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壹人,與禽獸人言,食沙石,建五兵,以戟弩而戰,名震天下。殺人無道,不厚道。”眾人都想讓黃帝做正確的事,但是黃帝無法以仁義禁止蚩尤,所以戰敗了。相反,他擡頭看著天空,嘆了口氣。天帝派玄女給黃帝將士以信魔符、降伏蚩尤的力量,使其將士征服四面八方。"這段話出自《龍魚河圖》,引自《五帝實錄》和《太平玉蘭》卷七十九。兩句雖有區別,但不妨礙其字面意思,只是《伏擊戰》中的“李”字,似乎是“五”的錯誤。據《世本》記載,蚩尤說是“壹五兵”,意思是蚩尤首創了五種青銅兵器。但兩種語錄含義不同,本文認為“造五兵,大弩而戰”是恰當的。從這段話的字面意思來看,說蚩尤的人有兩個重要的意思。壹個是“蚩尤兄弟八十壹個”。對此,南北朝梁朝學者任芳說:“軒轅之初,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銅頭鐵額,食鐵石。”(《異事物語》)這裏說的是“七十二蚩尤兄弟”對於“蚩尤兄弟”這壹概念的含義,劉義之解釋說:“龍魚河圖稱八十壹蚩尤兄弟,或稱七十二。“蓋又說軍中有七八十個頭領,都姓蚩尤,故稱兄弟耳。(《中國文化史》第壹卷,1988,東方出版中心,第20頁)也許是認為,既然蚩尤是“九黎之王”,那麽9981就意味著他手下有很多部落。這些說法表明蚩尤以江淮為活動場所,並逐漸向黃河中遊擴張。據《管子》上篇所引,蚩尤得了格魯的黃金,做了幾種兵器,“是壹個兩個時代的軍閥”。還拿下了蚩尤的整個雲谷山,做了幾種兵器,“老少皆宜的十二王子。”這些記載表明,蚩尤由於實力不斷壯大,不斷吞並眾多諸侯,從而形成了與軒轅對抗的重要條件,在原本屬於炎黃活動的地區形成了不可調和的對抗局面。此外,蚩尤領導著許多部落,這些部落除了蚩尤之外,還有類似的宗教觀念。從相關記載來看,有兩點值得註意和說明。有壹點是蚩尤石勇以“獸身”和“銅頭鐵額”示人,既顯示了他那種振奮世人的氣勢,也顯示了他們壹貫的圖騰理念。“獸”字雖未指明是何種猛獸,但可能是他們祖先圖騰所崇拜的偶像,標誌著這個強大部落的勇敢和好鬥精神。還有壹點就是在與黃帝的戰爭中,蚩尤遇到了壹個強大的對手。為了贏得這場戰鬥,他“邀請風伯和石喻來幫忙”。農業文明興起後,風伯和雨神來到了神聖的宮殿。風調雨順是農民的願望和祈禱,逐漸凝聚成兩個重要的神的形象。傳說中的風伯是風之神。東漢應劭曰:“風主亦簸箕星。”畚箕主導簸揚,可以形成健康的風氣。“古人認為每壹顆星星和星辰都有對應的神,風是星辰的責任。同時認為吉星是東方的黑龍,也被稱為龍和東方之神。對於風伯或風神,屈原被稱為費廉。《離騷》中說:“前有王澍為先鋒,後有費廉為下屬。“意思是之前有月神做先鋒,然後有沈峰跟著奔馳。飛廉是風神傳說中的形象。其頭如有角之雀,身如虎而有力,尾如蛇而豹紋。它是由幾種動物形態結合而成的怪物。它的形狀很可怕,它的力量無所不能。至於雨老師,就是雨老師。關於雨神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制造風雨的神最受歡迎,後來他在民間文化中創造了壹個龍王的形象。無論是風伯還是雨神,他們都是眾神中的壹員,他們都在神聖世界的最高主宰上帝的管轄之下。蚩尤在大戰中請他們幫忙,他們能來幫他,說明他能登天,能創造奇跡。其實反映了正如管子所說,蚩尤在天有智,用他的智慧與黃帝部落決壹死戰。
蚩尤的部落有這三大優勢,即“當兵”有青銅制成的先進武器,還有“八十壹難兄弟”,即眾多部落聯合起來的強大陣線,再加上神靈的幫助,其生動而神秘的文字,實質上是蚩尤長久以來軍事實力的反映,所以軒轅曾“嘆息”。但是最後黃帝贏了,蚩尤失敗被殺,說明黃帝比蚩尤有更大的優勢。首先,黃帝和顏地部落聯合起來。這兩個部落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都優於蚩尤,並且已經形成了壹定的社會管理形式。所以他們構建的社會組織代表了古代歷史的發展方向,這是他們成功的基礎。其次,黃帝善於學習和運用壹切有利條件,竭力對付蚩尤,化其利為弊。比如黃帝就用了“畜水”的戰術,因為在農耕文化中,他對水的理解很深,水還是兵,所以他就利用水的特性來攻擊敵人。又如,在廣袤的山川和平的田野裏,局勢變幻莫測,黃帝“充當南導,以辨四面八方”,在戰爭中認清敵我形勢,取得勝利。《孫子兵法》裏有壹章講行軍。孫武總結說,黃帝取勝靠的是“排兵布陣,對敵”,即部署兵力,判斷敵情。有四個方面值得註意:第壹,山地作戰要以高翔川所在地為依托,稱之為“絕對靠谷”;第二,江河作戰,要取太陽高的地方,這叫“無水之地高”;第三,在沼澤鹽堿地作戰,要依水草在樹背上紮營,叫“不留”;在平原作戰,要選擇壹個高背、通路、面對天然障礙的地方。這就叫“平地易起”。孫子曰:“凡此四軍得益,黃帝優於四皇。”他認為,黃帝之所以打敗周圍部落首領的進攻,說明他有各種兵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四條原則。傳說黃帝的戰術是神仙給的。比如《五帝實錄》中的解說詞說,“天降玄女,黃帝的士兵被賦予了相信神奇符號,制服蚩尤的力量。”再如《太平玉蘭》卷十五,說:“黃帝、蚩尤無敵...有壹個鳥頭女人,黃帝低頭又低頭,不敢起來。女人說:‘我的玄女,兒子要什麽?’黃帝說:‘小子要百戰百勝。’然後我得到了戰術。“黃帝”以極大的誠意達到了天上,感動了天帝,命玄女教他如何戰鬥。”(《太平光·李稷·山姆》卷六十三)這個玄女得軍功的神秘故事,在神秘中透露出黃帝虛心訪戰的意圖,他甚至向蚩尤取經。這種對孫武總結的戰術四原則的積極重視和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正是蚩尤所缺乏的。所以蚩尤雖然知道,也當過兵,但最終還是失敗而死。《五帝年譜》中的註釋說:“相傳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地交戰,黃帝殺之。《山海經》說:“黃帝命令應龍攻打蚩尤...所以他殺了蚩尤。“就這樣,蚩尤懷著爭奪黃河流域主權的美好願望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