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藏經閣

歷史藏經閣

中國的四大藏經閣在哪裏

壹:簡介

藏經閣,又稱法堂,是寺院講經說法藏經的場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時,原藏經閣藏經移貯法堂,故法堂又稱“藏經閣”。

原建築毀於1928年,1993年按舊制重修。

據塔銘資料載:少林寺法堂建於公至正中(約公元1345年)。之後於明永樂朝,清順治朝,每有修葺。清雍正十三年敕修少林寺,法堂翻修為五楹大殿,內貯元、明、清三代大藏經,計5480卷;達摩面壁影石、少林拳譜秘笈、明《大藏經》銅版、拳譜、木刻《少林寺誌》版本等。1928年,軍閥混戰,國民軍石友三縱火少林寺,法堂及其貯藏,全毀於“火厄”。現殿內供漢白玉臥佛,長7米,重16.5噸,法相莊嚴、祥和。東西兩壁經櫃,貯《中華大藏經》、《敦煌大藏經》、《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大藏經》及佛教、少林武術等典籍。

藏經閣臺下通道東側,有壹口大鐵鍋,重1300斤,系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鑄,據說是寺僧鼎盛時期炒菜用的。足以想象,明鼎時期,寺院僧人的眾多和香火的旺盛。

藏經閣前,有壹盤大石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制,是以前寺僧用來磨面的工具,據說每天能磨小麥千余斤。

藏經閣前碑刻很多,這也是少林寺“三多”(碑多、塔多、壁畫多)特色之壹。

[編輯本段]二:南京藏經閣

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建的,次年10月竣工。此樓專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外觀又像壹座寺院樓,***三層,底層為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為藏經、閱經及研究室;三樓為藏經室。樓後有回廊式建築,長125米,壁面鑲砌的是馮玉祥將軍捐贈送的“三民主義”學說全文碑刻,***青團6講138塊,計15萬5千余字。每講分別由當時的書法家張乃恭、陳天錫、連聲海、李啟琛、葉恭綽、鄭洪年、陳仲經、蔡允、胡滌、彭醇士、王宜漢、李宣倜、王賢、鄧糞翁等人書寫,是壹組書刻俱佳的珍貴文物。

[編輯本段]三:山西綿山藏經閣

是綿山上最大的藏書樓,閣內藏有儒、釋、道各種經書,文、史、哲各庫精典。其中有《道藏》、 *** 評點《二十四史》、《全唐文》等重要文獻,還有金石、繪畫、書法、建築、雕塑等中華文化諸多門類的學術著作,價值在數百萬元以上。窗臺下石刻經文是道家《清靜經》、佛家《金剛經》、儒家《尚書》、《顏氏家訓》等,十分珍貴。

[編輯本段]四:Gamez88(藏經閣)

Gamez88應該是國內朋友最熟悉的遊戲破解小組,基本上市面上所有流行的“硬盤版遊戲”應該都來自這個小組——“小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覺得熟悉,他們出品的遊戲光盤取名為“藏經閣”系列(編註:最早剛出來的時候好像是叫做“桃花島”系列),由於盤內放入的遊戲基本上都是質量很好的硬盤版,所以在貧窮的遊戲玩家中有著相當不錯的“口碑”,以至於後來“藏經閣”自身也成為了其他盜版商盜版的首選對象,很多盜版商人幹脆模仿“藏經閣”的封面設計,做出了很多“偽藏經閣”來……。Gamez88小組據說是FAIRLIGHT的壹個成員創立的,但由於該小組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應當不屬於0Day的範疇。

五:黑糖群俠傳主題曲

武俠偶像劇黑糖群俠傳的主題曲,棒棒堂主唱。壹首很勁爆的歌曲,有很好的節奏。表現出了習武之人的特殊感情。

歌詞:(小傑)後山是誰在習武

震天響的真功夫

動作 完美演出

見招拆招 由我做主

(小煜)吃苦當作是吃補

腰馬合壹不能馬虎

八股的招數

快跟上我的腳步

(合唱)誰是大英雄

(敖犬)東方不敗給我少啰嗦

武學文獻難以掌握

麻瓜在家裏千萬不要模仿

(合唱)壹甲子功力 高深莫測

(敖犬)太極無量 以柔克剛

壹擊必殺 修正果 (問妳死未)---這壹句用粵語

(合唱)藏經閣 藏什麼

各路高手爭峰

為了名 都不低頭

決鬥用內力伺候

是誰在困獸之鬥

那條龍 不安跳動

藏經閣 藏什麼

武林四校不說

讓傳說 永世不朽

翻閱了經書之後

唯正氣能夠獅吼

大智禪寺的禪堂、法堂、藏經閣是作什麽用的

禪堂、法堂、藏經閣於2005年10月18日落成,法堂的 牌匾是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杭州中天竺住持光泉法師所題;“正法久住”是由浙江杭州的著名書法家俞德明先生所題;藏 經閣的牌匾是由南京金陵刻經處的研究員李安先生所題;禪堂的牌匾則由原大智禪寺方丈悟道大和尚所題。

禪宗門庭稱法堂也叫講堂,是高僧大德們講演佛法的地 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動的場所,如方丈升座、講經說法。法 堂中央設壹座臺,安放講臺和法座,法座背後有壹個大的木版屏,屏障上是壹幅獅吼圖。

佛教常以佛說法喻為獅子吼,臺下 設香案,兩側是聽法席。藏經閣是用來存放佛經的,藏經閣寬大、明亮、清凈,正 中供奉釋迦牟尼佛。

藏經閣兩側擺放多大的藏經櫃,櫃裏 存放不同朝代、不同地區、不同版本的經書。經書品類很多,通稱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也稱之 為大藏經,它包含三個部分:壹是“經”藏,是佛所說的教義、理論、思想和方法;二是“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曰常生活守則;三是“論”藏,是菩薩和佛學大師們對佛所 說的經義加以解釋、論述或理解的論文。

“十二部”是依據經 文的體裁和性質而將它分為十二類。藏經閣後面是禪堂,禪堂是僧侶們坐禪的壹個殿堂,坐禪 可以凈化心靈、理悟人性,這種禪定靜慮、消除雜念、頓悟成 佛的方法也稱之為禪學。

禪堂裏面供奉著西天禪宗第壹祖摩訶迦葉和東土禪宗初祖達摩祖師。 禪堂即為僧人靜修之所,所以 請大家不要打擾,請勿講話。

白雲觀藏經閣珍藏的明版《道藏》是壹部什麽樣的書

白雲觀藏經閣向以珍藏明版經夾本《道藏》著稱於世。

《道藏》是道教經籍 的總集。歷史上記載,列道書為“藏”的,從唐玄宗開始。

天寶七年(748年),玄 宗詔令傳寫,以廣傳布,名為《開元道藏》。北宋政和年間(1111 -1117年)有《萬 壽道藏》鏤版刊行。

相傳金代的天長觀飛玄閣即藏有宋《萬壽道藏》的經版,並 刊為《大金玄都寶藏》6455卷。明成祖即位(1403年)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字 初編修道藏。

張宇初去世後,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奉詔繼續主持編修。正統十年I (1445年),編纂事竣,始行刊刻。

十二年(1447年)道藏經成,頒賜天下,時在明正 統年間,故名《正統道藏》。白雲觀今存賜經之碑就是記載當年賜經白雲觀“永 充供應,聽所在道官、道士看誦贊揚,上為國家祝厘,下與生民祈福。”

五百多 年來,英宗頒賜的這部明版道藏壹直完整地珍藏在北京白雲觀藏經閣,現轉交北 京圖書館珍藏。 但觀中仍藏有明版藏經三千余卷。

《正統道藏》***5305卷,480函。以千字文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分 為若幹卷。

每卷為壹冊,經夾本。全藏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

“三洞”指 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系天寶君所說經,為大乘;洞玄系靈寶君所說經, 為中乘;洞神系神寶君所說經,為小乘。

“四輔”指太玄、太平、太清、正壹,是對三洞的解說和補充。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正壹則通貫三 洞、三太。

“十二類”指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 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贊頌類、章表類。 由於其分類兼用傳承系統 和內容特點的雙重標準,加之傳承日久,已有混亂,內容復雜難以兼顧,因此, 編排多有不盡合理之處,但是由於它匯集了絕大部分明代道教經籍,並且還收入 部分諸子百家著作,包含大量有價值的資料,仍不失為研究我國哲學、歷史、文 學藝術思想和醫學、藥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以及古籍版本的重要史料。

歷史上有幾次編修《道藏》

“道藏”就是儲藏道書的地方或容器,這個“地方”或“容器”就是“藏”,在這 裏是指壹整套很厚很厚的書籍。

道教總是喜歡在其著作中增添些許“玄意”和 “道意”,因此就借用“寶藏”和“內藏”兩個名詞來說明道書的玄意;“道藏”就是 道中的珍寶,它像人體的內臟壹樣納氣血,容精神。 最早使用“道藏”壹詞的是唐 朝王懸河創作的《道藏經序碑》,後來就被道教學者和道門中人壹直沿用至今, 歷代編纂的許多道書,也統統被稱為“道藏”。

《道藏》是道教典籍的總匯,在南北朝時確立其目錄體系,自唐玄宗起,歷代 都編撰了《道藏》,是我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壹部分。 唐朝編修的道藏是唐玄宗 時的《開元道藏》;宋朝時,宋真宗時編修《天宮道藏》,宋徽宗時編修《萬壽道 藏》,宋孝宗時編修《瓊章道藏》;金朝時編修《玄都道藏》;明朝時,明英宗時編修 《正統道藏》,明神宗編修《萬歷續道藏》;清朝時編修《道藏輯要》;當代曾編修 《藏外道書》和《中華道藏》。

敦煌藏經閣

1900年6月22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壹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五萬余件……這壹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 莫高窟第17窟 窟門 晚唐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 洪辯像 莫高窟第17窟北壁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

約在11世紀,西夏統治敦煌時期,元代統治者占領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戰爭的災難,於是就把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經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裏,然後外築補壁,並繪壁畫掩人耳目。後因僧徒也逃戰爭之難未歸,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竟因此幽閉近8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秘室始現於世,並謂之“藏經洞”。藏經洞出土了敦煌遺書中最大宗文獻,尤為歷史文化名城錦上添花。

它又成為分別研究起自東漢、中經兩晉、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蓋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資料。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

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

敦煌藏經閣

1900年6月22日,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箓在清理積沙時,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並挖出了公元四至十壹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五萬余件……

這壹發現為研究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提供了數量極其巨大、內容極為豐富的珍貴資料。後經英、 莫高窟第17窟 窟門 晚唐

法、日、美、俄等國探險家的盜竊掠奪,藏經洞絕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僅剩下少部分留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藏經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 洪辯像 莫高窟第17窟北壁

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約在11世紀,西夏統治敦煌時期,元代統治者占領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戰爭的災難,於是就把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經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裏,然後外築補壁,並繪壁畫掩人耳目。後因僧徒也逃戰爭之難未歸,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竟因此幽閉近8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秘室始現於世,並謂之“藏經洞”。藏經洞出土了敦煌遺書中最大宗文獻,尤為歷史文化名城錦上添花。它又成為分別研究起自東漢、中經兩晉、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蓋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資料。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首先發現敦煌遺書的重要價值者,是我國的金石學家葉昌熾,他在《語石》中,不僅錄述莫高窟碑石,且對敦煌遺書作了頗為獨到的闡述。該窟發現數以萬計的古代佛經、道經及世俗文書等,是研究我國近兩千年學術文化發展的寶貴文獻,歷史之積文終成後世之瑰寶,實為我國學術及世界學術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