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申時。
申時具體是15時正至17時正。
古代將壹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壹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子時23~1點,醜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壹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壹個時段叫壹個時辰。每壹時辰的前壹小時為初,後壹小時為正。比如7時叫辰初,8時叫辰正,9時叫巳初,10時叫巳正。
十二時辰既可以指壹天,也可以指任何壹個時辰。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辰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中國實行了太初歷,“其以壹日分十二時,而以幹支為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