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大學生任重道遠。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給了他們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會現象不得不令人警醒。許多大學生的現狀不能不令人擔憂:人文精神缺失、精神文明真空、公民意識淡薄、生命尊嚴淡漠、責任意識缺失、社會公德滑坡...這些都給高等教育敲響了警鐘。將中國傳統哲學引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並不是壹種倒退,而是希望用傳統哲學中優秀思想和觀念的壹貫部分來震撼當代大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三
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接受中國古代哲學精華的影響,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塑造、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1)中國古代哲學非常重視個人修養和理想人格的培養,這對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當代大學生的情操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很多大學生進入高校後都是放松自己。
感覺很渺茫,就把精力放在了上網和談戀愛上,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壹些大學生為了獲得獎學金和榮譽不擇手段...眾所周知,大學是壹個人加強自身修養,培養理想人格的時候。未來怎麽走,自己定位在哪裏,都離不開個人修養,離不開思想認識的提高。
中國古代哲學的各個流派都非常重視個人修養的充實。儒家認為,人只有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才能擁有完美的理想人格,所以要努力充實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孔子把學習當成壹種樂趣:“時不時地學習壹下也不錯啊!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家不知道,卻不在乎,不是君子!”孟子認為,無論什麽時候,人都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保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為名利而損害個人品格。道家哲學認為虛名會給人帶來傷害。莊子認為:“名限於實,義設於正處,謂文章善,有福報。”只要名聲符合實際,善行符合能力,就這樣。墨家也非常重視“修身”,強調“察色修身”、“穿體”。
總之,當代大學生要註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紮紮實實學習,老老實實做人,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正是古人所提倡的。今天,“修身、治國、平天下”被時代賦予了深刻的含義。
(2)中國古代哲學主張正確對待義利關系,這對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義利矛盾時做出正確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義利關系壹直是中國古代哲學爭論的焦點。在義利問題上,各家各有看法。在義利問題上,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選擇?當前,壹些大學生為了賺錢,誤入傳銷,被不法分子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學生為了獲取蠅頭小利,向同學推銷壹些“三無”產品;壹些大學生為了獲取利益,違反學校的相關規定,鋌而走險...
中國古代哲學家在義利問題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選擇。儒家認為追求物質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們共同的追求。子曰:“富而貴者,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說:“欲貴者,合也。”但儒家哲學家認為:“君子謀道而不謀食。”在他們看來,物質利益只是人生存的壹種基本的、低層次的需要,還有更高層次的需要,那就是對道德的追求。在道家哲人面前,名利都是煙雲,“聖人不厭其煩,去奢入泰”,認為過度的追求、過度的欲望、過度的期待都應該去除。莊子反對謀利,尤其反對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
在社會主義社會的今天,每個人都應該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首先要肯定每個人的正當利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難免會發生沖突。當這種沖突發生時,應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原則,個人應以大局為重,必要時為集體利益做出犧牲。當代大學生通過合法途徑賺取生活所需,無可厚非。高校往往鼓勵學生勤工儉學,但需要註意的是,不擇手段謀取利益的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3)中國古代哲學崇尚“仁”的原則,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這對當代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的大學生在家裏往往是“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長輩關心照顧的對象,這也造成了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但是進入大學後,遠離父母,大學生開始了集體生活。如果繼續保持“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凡事只考慮自己,那麽這樣的大學生就很難適應大學生活。
中國傳統哲學崇尚“仁愛”原則,強調“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關心他人。他認為人與人相處,要設身處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強調:“老年人老,青年人年輕,青年人年輕。荀子強調:“仁者愛人。”墨子從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則的角度提出了“互愛互利”的思想。我國古人從仁的精神出發,主張“和為貴”,強調社會和諧,強調和諧共處,主張團結互助,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際的和諧、身心的和諧,始終堅持與人為善。
今天的大學生在集體生活中也應該追求這樣壹種“仁”的精神,努力與同學、老師搞好關系,凡事設身處地,平等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中國古代哲學註重道德實踐,主張言行壹致,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帶來了壹些消極現象,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不利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些大學生也有這樣的表現,比如考試時違反考試紀律,與人交往不老實,對父母長輩頤指氣使...這不禁讓人在心裏畫了壹個大大的問號:“現在的大學生都這麽不道德嗎?”
在中國歷史上,儒、道、墨、法、佛等學派都認為,在理想人格的塑造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註重道德實踐。中華民族廉潔自律、慷慨大方、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師敬業、奮發有為、舍身為義、勇於擔當、怒而奮發、恪守誠信等優良道德傳統,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深入人心。
現在的當代大學生還是應該踐行這些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形成的道德傳統,言行壹致,而不是說壹套做壹套。我相信在當代大學生的榜樣下,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美好。
中國古代哲學可以說是壹個具有鮮明二重性的矛盾體。有些哲學思想表現出積極、創新、進步的壹面,屬於本質;有些哲學思想是消極的、保守的、落後的,屬於糟粕。當代大學生應註意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積極思想,並根據實際賦予其新的內容,使這些思想真正為我們所用,為我們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有益的借鑒。
中國古代哲學與現代生活(下)本文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概念範疇及其在中醫中的應用,對中醫的古代哲學基礎進行了梳理,並進壹步從哲學角度對中醫理論的困境提出了壹些反思意見。
哲學是人類對世界的思考和認識,所以分為主觀和客觀;科學是可重復的客觀規律,所以哲學包括科學。在主觀哲學中,壹種是可以從特定角度驗證的主觀真理(如果從特定角度討論,就成了科學);另壹種是從未被驗證過,但被認為是對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醫是壹門哲學,是壹個醫學體系,在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中醫理論思維方式。中醫作為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的醫學體系,必須表現出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原理,即陰陽五行和精氣學說,以陰陽五行為核心,尤其是陰陽作為壹切理論體系的基礎。精氣理論、陰陽理論和五行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1本質論
本質論是古代哲學關於宇宙生成、發展和變化的認知體系。認為宇宙的本源是本質,以本質為中介的宇宙是萬物相連的有機整體;人類作為宇宙萬物之壹,也離不開本質;本質是存在於宇宙中並不斷運動的細微物質,其自身的運動形式是推動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動力。《易經》上:“精即物。”認為本質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精,又稱精,在中國古代哲學的認知體系中壹般指氣。它是壹種充滿宇宙的看不見、動著的微妙物質。在某些情況下,它特指氣的本質,構成了人類的起源。現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物質是世界的基本觀點與本質論的觀點十分相似。中國古代哲學最重要、最基本的範疇之壹是氣,它的普遍範疇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漢代興起的漆瑗壹元論(又稱漆瑗理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代人認識世界的認識論。
古代哲學中的精氣理論創立於先秦兩漢時期,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相吻合。因此,古代哲學中的精氣學說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特別是對中醫精氣學說的雛形和整體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醫精氣理論是解釋人體內精氣的本質、來源、分布、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與臟腑經絡關系的系統理論。古代哲學中認為精或氣是宇宙萬物之源的精氣學說,影響了中醫認為精是人的生命之源,氣是人生命的動力,人體的臟腑、體、器都是由精形成的,人體的壹切功能都是由氣驅動和調節產生運動變化的學說。將古代哲學精粹中的精粹融入中醫精粹中,建構為壹種思維範式,與其固有的理論和實踐相契合,出現了中醫特有的精粹和生命的認知理論。而古代哲學的本質理論認為,本質概念涵蓋了自然、社會和人的各個層面,自然、社會、人及其道德精神統壹的物質基礎是本質;宇宙萬物的本質是本質,它充滿了宇宙中的壹切形態,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間產生感應。這些深刻的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理論體系中,促進了中醫同源思維和相互聯系的認知觀,形成了闡述人體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對應性的整體觀念。
2陰陽理論
陰陽學說是解釋陰陽的定義及其運動變化規律,解釋宇宙物理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古老哲學體系。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壹理論,也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解釋宇宙變化的辯證概念。屬於中國土生土長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方法的範疇。陰陽是對自然界中壹些相互聯系的事物或現象相反性質的概括。“陰陽,壹分為二。”陰陽學說認為,整個世界都是物質的,陰陽的對立統壹和相互作用推動著世界本身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通過對中國古代中醫哲學基礎發展的研究,以及對思維方式和方法論的初步研究,闡釋宇宙、自然、生命本體的發展變化。比如《蘇文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天地之道,萬物之紀,變化之父母,生死之始,神之家。”陰陽學說指導了中醫理論,並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維範式,被廣泛用於解釋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和病理生命的原因和變化,從而更好地診斷和預防疾病,使之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陰陽理論對疾病防治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法以陰陽為本”,根據四時陰陽變化養生防病;治療原則是根據疾病的陰陽盛衰情況來確定的:陰陽盛衰者危害更大;陰陽虛弱者,宜補其虛。然後根據藥物的四氣五味和陰陽屬性的盛衰,立法驗方,調整疾病過程中的陰陽失衡,使之陰陽秘化,從而達到祛邪歸正的目的。
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系統學說。它和陰陽學說壹樣,關註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運動變化形式,從事物的結構要素及其運動變化形式之間的關系出發,探索和解釋宇宙物質形態之間的運動和動態平衡。“五行”壹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商·周樹疏洪範》說:“蘇更洪水。淚陳奇五行。”語言從哲學的角度對五行的特征做了高度抽象的概括,指出五行是水、火、木、金、土。水潤,火炎,木直,金革,土愛墻。其中,五行不僅僅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具體的物質元素,而是抽象地上升到哲學的理性範疇。五行學說是壹種古老的哲學思想,探索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義、特征、克制和濫用的規律,以此來解釋宇宙中各種形態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相互作用。屬於中國古代特有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範疇。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了宇宙萬物,五種物質的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推動著自然界壹切物理現象的發展變化。
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解釋了人體臟腑、經絡、身體、官竅、精神、情誌的許多功能活動,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統,實現了與自然環境的聯系,創造了天人合壹的五臟系統。它借助五行相克的規律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關系,用五行的濫用和母子相合來解釋五臟疾病的相互影響,最終達到診斷和預防疾病的指導作用。因此,五行學說作為中醫的主要思維範式,在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中,尤其是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在中國古代哲學的精、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繼承並創新性地運用醫學理論闡明人體生命活動與外界環境的關系,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防,采取各種措施增進健康、延長壽命、提高生產勞動能力,從而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精、陰、五行學說。中醫的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等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都具有註重宏觀觀察、整體研究、善於哲學思維、強調功能聯系的四個基本特征。
總之,中醫學是中國古代興起的壹門系統的醫學學科。在探索人類生命運動規律的時候,把中國古代比較先進的哲學理論和醫學理論有機地鑄造成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並且把它提升為壹種哲學形態。中醫學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運用綜合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醫學理論和醫學實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的緊密結合。
4 .對中醫古代哲學基礎的思考
中醫的哲學基礎是基於陰陽五行和精氣的理論,從《內經》時代開始就沒有太大的變化。古代深刻的哲學指導,讓中醫理論大放異彩,但也讓中醫停滯不前。如何在新時代與時俱進,勤奮嚴謹地繼承創新,進壹步完善中醫理論,是醫學時代迫切的命題。
4.1中醫五行學說要實事求是,不能吹毛求疵。為了對抗五行學說的廢除,現代學者對五行哲學思想進行了新的研究,如從數學思想、非線性動力學、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等方面論證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必須看到,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中更多的是起到了方法論的作用,對五臟關系的研究貢獻很大,對指導臨床用藥也有積極的作用。但它只是研究五臟關系的方法模型,實際上五臟關系遠比五行生克理論復雜。根據數學規律,五臟之間有65,438+00種配對關系,二臟有65,438+00種配對關系,四臟有5種配對關系。因此,固守五行生克理論,不利於拓展臟腑病機的理論發展。有提出“五臟系統相關”理論的人,值得參考。
4.2系統論下,中醫五行學說亟待完善。系統論是當代最時髦的哲學話題。五行學說有系統論的雛形,但不是完整的系統論,只能說是整體論。中醫具有系統性、整體性思維的特點,與西方還原論相比有很大優勢,但也有局限性。中醫有徹底的整體論,但在局部和細節問題上往往僵持不下,這是“外思內想”思維的結果,也是過於強調整體論的結果。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認為,要理解壹個整體或壹個系統,不僅要理解它的各個部分,還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生活是壹個穩態的開放系統。不了解局部,就無法構建完整的系統聯系,所以中醫理論需要在人體內部的細節上進行完善,尋找新的聯系方式。
4.3中醫理論應以古代哲學為基礎,以繼承為前提,以創新為契機。首先,說到中醫理論的突破,必須正視中醫理論體系傳承的誤區。中醫具有註重整體聯系和模糊思維的特點,摒棄繁瑣的求證過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對從業者具體病機和治療原則的闡述造成了真實性的缺失。中醫更註重功能而不是物質,所以在認識人體內部細節方面要借鑒解剖學的成果。在認識人體方面,中醫有必要進壹步認識事物,完善中醫理論體系。其次,中醫的取象比類思維方式是壹種亟待完善的象數思維體系。因此,應借鑒實證研究和實驗研究,以陰陽五行精氣學說為核心,建立以藏象為基礎的象數醫學模式,充分利用中醫的象思維,建構數學之上的直觀品質,使中醫在古代哲學的指導下,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日新。再次,拓寬五行思想的外延,拓展更廣闊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以系統論為參考指南,適當借鑒西方還原論的壹些方法。但中醫以分析性思維方式的五臟整體論方向所走的道路,與西醫以結構性思維方式的還原論截然對立,完全等同必然水火不容,終將窮盡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總之,中醫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其中儒、釋、道三家哲學理論對中醫理論影響深遠,並與三家哲學思想內涵的不斷發展齊頭並進。在中醫的思維哲學和醫學治療方法的知識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知識。這些默會的知識,比如浩瀚的銀河,可能與人類的大部分認知密不可分。它們意義重大,值得研究和挖掘。通過利用現有的理論和技術使其在壹定程度上顯性化,試圖從跨學科的角度展現醫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軌跡。相信隨著後續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成熟,在中醫古代哲學基礎的研究領域會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中醫藥的創新和現代化勢在必行,但絕不能削足適履。廣大中醫學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古代中醫哲學經典的基礎上,吸收新的哲學思想,使橘泉井香,中醫皆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