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假托大禹治水以後的地理區劃,首次全國分成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記述了九州之內的山嶺、河流、土壤、物產等,還描述了主要的山脈河流的走向。
《禹貢》把全國劃分為九州,是原始地理區劃的先驅,對我國幾千年來的地理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傳說,夏部落曾發生特大洪水,部落聯盟舉鯀治水,結果失敗了。鯀的兒子禹繼父業。
禹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來治水,用水利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禹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整天泡在泥水裏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堅忍不拔,勇於開拓的精神,經過了13年治理,終於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當時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為了便於治理洪水,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禹還到南方巡視,在塗山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9個鼎,在上面刻畫九州圖形,象征天下九州歸於統壹。
《尚書》中有壹篇《禹貢》,記述了大禹劃分九州的傳說。九州是我國最早的行政區劃,無論其可信程度如何,人們總是習慣把我國稱為“九州”。因為是大禹劃分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我國稱為“禹域”。
其實,《禹貢》的內容遠不止介紹大禹治水的過程。《禹貢》闡釋了各州的山川方位和走向、土壤性質、物產分布,貢賦的等級和物品等情況,以及進貢經行的路線。
不僅反映了禹在治水過程中建立的偉大業績,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已經使它成為我國古代文獻中壹篇具有系統地理觀念的著作,在世界上也是極古老的區域地理先驅。
由於《禹貢》的內容以大禹治水為主,向來列於虞夏書中,以至古來認為是大禹的親筆。經近人研究確認,《禹貢》大約成書於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基本上是依據孔子時期所了解的地理範圍和地理知識編寫而成的。
《禹貢》中所談到的我國當時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長江中下遊、黃河中下遊以及這兩條河流之間的平原和山東半島,西面達到渭水和漢水的上遊,包括山西和陜西的中南部。
《禹貢》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4個部分組成。
“九州”部分主要依據自然條件中的河流、山脈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區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九州。
如把山西、陜西交界的黃河以東、河南黃河以北、河北黃河以西的地區劃為冀州;把山東濟水與河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兗州;把湖北荊山與河南黃河之間的地區劃為豫州等。
這種區分具有明顯的地理學意義,帶有自然區劃思想的萌芽。但在當時九州的區界不很明確,只是提供了壹個約略的範圍。
按照禹治水途經的路線,《禹貢》對各州的山川、湖澤、土壤、植被、特產、田賦和運輸路線等自然條件,都作了描述,較真實地反映了各個地區的地理特色。
如對冀州和兗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壹種松散的白色土壤,農田屬於上等,有些地方較差,田地屬於中等。
兗州經過禹的治理,黃河的9條支流都流進自己的河道,雷夏這個地方變成沼澤。此州以桑田養蠶,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樹木高大,田地屬於中等。貢品是漆和蠶絲,在貢品的籃子裏有各種花紋和顏色的織品。
又如兗州某些地方出產漆、絲,又出產精美的竹編手工業品。手工業、絲織業發達。工藝水平較高,能織有花紋的錦緞。
還如揚州出產三色銅、“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