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湯問》篇中“愚公移山”的寓言在中國是人盡皆知的。故事講述愚公為了搬走擋在家門口的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率領全家人挖山不止,天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派了兩個神仙把這兩座山搬走了。這兩個神仙,據《列子》說,是“誇蛾氏二子”。
故事中的“誇蛾氏”當然是壹位大力神,但除了《列子》以外,沒有其他文獻記載這位神仙的情況,所以對於其具體身份,壹般人並不十分清楚。
有學者指出,所謂“誇蛾氏”的“原形”就是大螞蟻,“誇蛾氏”可以稱為“巨蟻神”。
“螞蟻”的“蟻”繁體作“蟻”。現代漢語通常用於“飛蛾”壹詞中的“蛾”字是“蟻”的本字,“蟻”是後起字。《說文解字》:“蛾……從蟲我聲”。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在“蛾”字下說:“蛾是正字,蟻是或體”。
“蟻”字《說文解字》未見收錄,但顯然它是從“義”得聲。《說文解字》說:“義,己之威義也,從我從羊”。段玉裁《註》雲:“威義出於己,故從我也”。蕭登福先生所撰《列子古註今譯》指出,“《釋文》雲:誇蛾氏壹本作誇蟻氏。”此處所說《釋文》是指唐人殷敬順纂,宋人陳景元補遺的《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可見在唐宋時期流傳的《列子》某壹版本中,“誇蛾氏”就寫作“誇蟻氏”。
“蛾”“蟻”相通,在古代文獻中還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楚辭·天問》:“蜂蛾微命,力何固”,王逸《楚辭章句》註雲:“言蜂蛾有毒之蟲,受天命,負力堅固,屈原以喻蠻夷自相毒,固其常也。獨當憂秦吳耳。壹作蜂蟻”。宋人洪興祖《楚辭補註》雲:“蛾,古蟻字”。
《墨子·備蛾傅》篇:“子墨子曰:‘子問蛾傅之守邪?’”清代學者孫詒讓在《墨子間詁》中註解說:“蛾傅即蟻傅”。按:“蟻傅”亦作“蟻附”,是古代戰爭中攻打城池時經常采用的壹種戰法,形容戰爭中攻城壹方的士兵借助雲梯之類爬城時,如同螞蟻壹樣蜂擁而上。《孫子兵法·謀攻》篇: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三分之壹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蟻附”壹詞形象地描述了攻城時攻擊方的士卒攀附之狀。“傅”與“附”在表示“附著”之意時,可通用。“蛾傅”應讀為“蟻附(yǐfù)”。由此可見,“誇蛾”亦即“誇蟻”。
“誇蛾氏”中的“誇”,在古代漢語中有“大”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誇,奢也”。《廣雅疏證·釋詁》:“誇,大也”。著名的神話傳說《誇父逐日》中的主人公名為“誇父”,意味著他是壹位“身材高大的男子”。
“誇”字表示“大”的這壹含義,在現代漢語中還有所保留。例如,“誇大”壹詞為並列結構的復合詞,“誇”與“大”意義相近。此外,在古代,“誇”隱含有“美”的意義。因為在古人的審美觀念中,身材高大壯健是體態美的重要特征之壹。《詩經·衛風·碩人》中“碩人其頎”、“碩人敖敖”都是形容女主人公莊姜身材高大的贊美之詞。屈原《離騷》“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壹句,王逸註雲:“姱,大。”洪興祖《補註》曰:“信姱,言實好也,與信芳、信美同意。”“姱”字從“誇”字得聲兼得義。由此可見,“誇蛾氏”中“誇”字在描述對象形貌時隱含著贊美之意。
古人很早就註意到,螞蟻雖然體形細小,但是其負載能力相對其他物種較強。《愚公移山》中帝命“誇蛾氏”負二山的情節顯然是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而產生。
綜上所述,所謂“誇蛾”即“誇蟻”,也就是“巨大的螞蟻”,《愚公移山》中的“誇蛾氏”(即誇蟻氏)應當名之為“巨蟻神”。
順帶說壹下,據《大戴禮記·夏小正》,古人稱螞蟻為“玄駒”,含有螞蟻是黑色之意。如此,“誇蛾氏”應當是面目黎黑,身材高大的英俊男子形象。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原本應該是十分豐富的,但是在它們流傳的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而多有散佚,“誇蛾氏”在現存的古代文獻中未見有其他記載,也不見於當代學人所歸納的中國神話人物譜系中,“誇蛾氏”的形象的正確描述有助於人們理解《愚公移山》中的相應情節,對於完善我國古代神話人物的譜系也有所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