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峰。《明史·鄭和傳》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壹十八丈。”相當於現代船身
長約138米,寬約56米,這種巨型海船充分顯示當時中國造船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世界。 至今殘留在江
蘇省南京市下關的龍江寶船廠“上四塢”、“下四塢”等作塘和水道,就是明證,作塘呈東西向,與長
江的夾江相通,便於寶船下水。作塘很大,經現代實測,長約500余米,寬約40米。 龍江寶船廠是明朝
大規模造船基地和停泊中心之壹。中國航海史研究會曾根據 44.4×18丈尺寸復原制作成9桅12帆的福船
(尖底)模型,作為當時鄭和寶船的標準船型和尺寸。而有專家認為依據南京靜海寺殘碑拓片所記,結合
明永樂十八年《天妃經》卷首鄭和船隊插圖等材料考證,鄭和寶船可復原為 長19丈、寬4.4丈、排水量
約1100噸的船舶。還有專家認為這僅是中小型寶船,大型寶船應仍維持原有尺寸。根據遺跡情況,寶船
廠所造船應為平底。平底船吃水淺,可以壓浪航行,它的首尾可以翹起,安全無虞,並且靠岸方便。
鄭和大航海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如《西
洋番國誌》所記載:“砍木為盤,書刻幹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這種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
上是很先進的。
鄭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全圖使用中國傳
統的山水畫法,配上所記的針路和過洋牽星圖,以南京為起點,最遠到東非肯尼亞的慢八撒,到南緯四
度左右為止,包括亞非兩洲,所收地名達500多個,其中亞非諸國約占300個,相當準確地記錄了航向、
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詳細紀錄了鄭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開辟的眾多新航道,重要的出
航地點有20余處,主要航線有42條之多。它充分證明鄭和大航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發達的航海事業、豐
富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天妃靈應之記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又稱《天妃之神靈應記》碑,俗稱“鄭和碑”。明宣德六年(1431年),正使太
監鄭和、王景弘和副使太監李興、朱良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
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之後,鐫嵌《天妃靈應之記碑》於南山宮殿中。碑
以黑色頁巖為料,高1.62米,寬0.78米,厚0.16米。碑額書有小篆“天妃靈應之記”六字,其中二字殘
損。字框的上端及兩側陰鐫線刻如意雲氣紋。頂端正中湧出壹輪圓月。石碑正文四周鐫刻著纏枝蕃蓮花
紋。正文楷書直下計31行,首行68字,全文***1177字,除9字磨損外,尚可完整辨識。 碑文記述明永樂
三年至宣德六年(1405~1431年)間,三保太監鄭和奉使統率遠洋船隊百余艘,以先進的航海技術七次下
西洋的經歷。這是研究鄭和下西洋價值很高的實物史料。抗日戰爭爆發,為免遭戰爭破壞,特將此碑運
至南平市保存。戰後運回,移到現長樂師範附小院內,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壹批省級文
物保護單位,新建碑亭加以保護。現移置長樂市南山鄭和史跡陳列館內。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 皇明混壹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
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
乘巨舶百余艘,賫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
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 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裏國、柯枝國, 抵於西域忽魯謨斯
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裏。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
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神之靈固嘗著於昔時,而盛顯
於當代。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壹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顛連,亦保無虞。及
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神之感應,未易殫舉。昔嘗奏請於朝,紀德太常,建宮於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典。欽蒙禦制紀文,以
彰靈貺,褒美至矣。然神之靈無往不在,若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乃於永樂
十年奏建,以為官軍祈報之所。既嚴且整,右有南山塔寺,歷歲久深,荒涼頹圮,每就修葺,數載之間,
殿堂禪室,弘勝舊規。今年春,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修佛宇神宮,益加華美。而又發心施財,鼎建
三清寶殿壹所於宮之左,雕妝聖像,粲然壹新,鐘鼓供儀,靡不具備,僉謂如是庶足以盡恭事天地神明
之心。眾願如斯,鹹樂趨事,殿廡宏麗,不日成之。畫棟連雲,如翚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
安人悅,誠勝境也。斯土斯民,豈不鹹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則事無不立;盡誠以事神,則禱無不應。和等上荷聖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
之厚,統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無不竭忠於國事,盡誠於神明乎?師旅之安寧,
往回之康濟者,烏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壹. 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裏等國。時海寇陳祖義,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
師,即有神兵陰助,壹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回。
壹. 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珍寶、珍禽、異獸貢獻,至
七年回還。
壹. 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其主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
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至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
壹. 永樂十壹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臘國有偽王蘇斡剌,寇侵本國,其王宰
奴裏阿比丁,遣使赴闕陳訴,就率官兵剿捕。賴神默助,生擒偽王,至十三年歸獻。是年,滿剌加國王
親率妻子朝貢。
壹. 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
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綠並獅子;蔔剌哇國進千裏駱駝並駝雞;爪哇、古裏國進
麋裏羔獸。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沈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賫捧
金葉表文朝貢。
壹. 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都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益修職貢,
視前有加。
壹. 宣德六年,仍統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
助佑之功如是,勒記於石。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
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真、王衡等立。正壹住持楊壹初稽首請立石。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今譯 天妃之神靈應記: 大明皇朝統壹了天下,它的功業超越夏、商、周三代和漢、唐兩朝,遠至天邊地極,沒有不以臣、
妾這禮歸順我朝的,在那西域的西邊,從那北疆往北,固然很遙遠,尚能計其路途裏程;若是海外那些
番國,實在是十分遠僻的地方,它們的使者都捧著珍寶,帶著禮物,通過輾轉的翻譯前來拜訪朝見。我
們皇上對他們的忠誠友善之意深表贊許,委派鄭和等人統率數萬名的官吏、軍官和士卒,乘坐壹百多艘
的大海船,攜帶了財寶禮物前往,賞賜給他們,以此宣揚朝廷的恩德教化並安撫遠方的人民。
從永樂三年(1405)奉使命下西洋,至今已七次。我們所經歷的海外務番國,從占城國、爪哇國、三
佛齊國、進羅國、徑直穿越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裏國、柯枝國,而後抵達西域的魯謨斯國,木骨都束
國,大小***三十余國;遠涉重洋,航程達十萬余時裏。
縱觀海洋之上,巨大的海濤遠接天涯,高大的浪頭猶如山嶽,遙望那些海外番國,在煙霞縹緲之中
遠隔分布著。但是,我們的船隊都高高掛起如雲蔽天的風帆,不分晝夜地象流星壹般疾馳,橫渡那狂濤
惡浪,就象在大街上漫步壹樣。這些,實在是荷蒙朝廷賜給的恩威和福氣,更是仰賴天妃之神媽祖娘娘
的庇護、保佑的功德。天妃的神靈不僅在往者稱著,而且在當代大顯靈應,我們在大海上航行,每當遇
到大風大浪,就有壹盞神燈照耀在船上,神光壹旦降臨,就化險為夷。即使在危難困頓之中,也能得保
平安,及至我們到達外邦,遇上那些不恭順的番王,就把我們活捉了;對那些膽敢來侵犯擄掠的異國盜
賊,就把他們剿滅了。從此,少引航路清平安寧,海外各國人民仰賴我們。這都是天妃之神的恩賜啊!
天妃神靈的感召顯應,難到——枚舉。從前,我們曾向朝廷奏請,在太常寺檔案裏紀錄其功德,又
在南京龍江之濱建立天妃宮,以永遠傳續其祭祀典制;又承蒙皇壹恩準,頒發紀念文告,用以顯揚神靈
的惠賜,極盡褒譽贊美之詞。然而,天妃的神靈無所不至。如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我們隨舟師屢次駐
在這裏,等候順風開船出發洋,於是,在永樂十年(1412)奏請建宮,作為官員將士祈禱、答報神靈的處
所,十分嚴整壯觀。它的右邊,有南山三峰塔寺,經過久遠的歲月,已經荒涼倒塌。我們時常就近如以
修葺。經過幾年時間,該寺的殿堂和僧舍,大大勝過舊時的規模。今年(1431年)春天,我們繼續前往海
外各國,大小船只聚在這晨的太平港,修葺了佛寺和天妃宮,使之更加華麗美觀;同時,還發願──求
無上菩堤堤之心──施舍錢財,在天妃宮的左邊鼎力建造壹所頗具規模的三清寶殿;雕塑妝點聖像,燦
爛輝煌;鐘、鼓和供奉的儀仗,沒有不俱備的。眾人認為這樣做,是希翼能充分表明心願。大家懷著這
個願望,都樂意努力從事,宏偉壯麗的大殿和兩座,不多的時日就建成了。彩繪棟梁繚繞著雲霓,象是
振翅欲飛;同時,左右兩旁還掩映著青松翠竹。這個神安人悅的地方實在是勝地美景啊!這壹方土地,
這壹方民眾,怎能不因此而增添福祉吉祥呢?
人們要是能竭盡忠心來事奉君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能竭盡誠意來事奉神明,那麽,禱祝就沒有
不靈驗的,鄭和等人,在上荷蒙聖明的君主的寵信、重任,在下負有轉達敬重誠篤的情誼給遠方外邦的
重要使命,統率龐大的舟師,掌管巨額的七財,朝思募想,只怕不能完成使命,哪能不竭忠盡力為國從
事,哪能不盡虔誠之心事奉神明呢!為此,特意勒石銘碑,彰顯天妃之神的功德,並記載幾度往返海外
各番國的年月,以留下永久的紀念!
壹、永樂三年(1405),我們統率舟師,到達古裏等國。當時,海盜陳祖義在三佛齊國嘯聚部眾,洗
劫搶掠外國商人,也來侵犯我們船隊。當即有神兵暗中相助,壹鼓作氣殲滅了他們,到永樂五年(1407)
船隊回國。
二、永樂五年(1407),我們統率舟師前往爪哇、古裏、柯枝、進羅等國,當地的國王分別貢獻了珍
寶和珍禽異獸,永樂七年(1409),船隊返回國內。
三、永樂七年(1409),我們統率舟師去往從前到過的各國,途經錫蘭山國時,那個叫亞烈苦奈兒的
國王憑恃險要,態度傲慢不友好,還妄圖侵害我們,仰賴天妃之神顯應,發覺其陰謀,於是活捉了那個
國王,在永樂九年(1411)歸國獻俘;不久,得到皇上開恩寬待,認他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四、永樂十壹年(1413),我們統率舟師前往忽魯謨斯等國。其中,蘇門答臘出了個偽王叫蘇斡剌,
發兵侵擾自己國家,該國國王宰奴裏阿比丁,派遣使者向我朝廷陳訴此事。於是,我們率兵剿捕偽王。
仰賴天妃之神暗中相助,活捉了偽王,在永樂十三年(1415)歸國獻俘,同年,滿剌加國王親自率領妻、
子等前來朝貢。
五、永樂十五年(1417)我們統率舟師前往西域。其中,忽魯謨斯國進貢了獅子、金錢豹、大西馬;
阿丹國進貢了麒麒──當地稱為:“祖剌法”(長頸鹿),以及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貢了“花
福祿”(斑馬)和獅子;蔔喇哇國進貢能行千裏的駱駝和鴕鳥;爪哇、古裏等國進貢“糜裏羔”獸。這些
都是藏於深山、隱潛海中的靈異之物;深伏沙漠、棲息陸地的、偉岸的珍寶,他們莫不爭先呈獻;有的
還派遣王子,有的派遣王叔、王弟、攜帶捧奉著金葉制成的表奏文書,前來朝見。
六、永樂十九年(1421),我們統率舟師,讓忽魯謨斯等國久留我朝京都的使臣,全部返回自己的國
家。此後,這些國家比以往更加守職分、作貢獻。
七、宣德六年(1431),我們還要統率舟師前往這些海外國家,開讀詔書、賞賜禮物。現在駐泊在這
個港口(太平港),等候北風開船出洋。回想過去,曾經屢次仰仗神明的相助、庇佑的功德,因此在石碑
上鐫刻了這篇碑記。
宣德六年(1431),歲序是辛亥年,仲冬(舊歷十壹月)裏的壹個好日子。
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張達、吳忠和都指揮朱真、王
衍等立碑;正壹派道門主持人楊壹初叩首請求立碑。
《天妃靈應之記》碑文涉及的中外地名
(以文中出現的先後為序) 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
地區,主要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
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
西域。
西洋
元、明時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約東經110°以西),相當於今文萊達魯薩蘭國以西的海洋和沿海各
地,遠至印度半島、波斯灣及紅海沿岸、非洲東北部壹帶。
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谷,稱“占
城稻”,為稻谷良種之壹,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
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壹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
壹個優良品種。
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或耶婆提就(Yavadvipa), 後漢到隋朝稱為呵羅單,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
“訶陵”“阇婆”。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 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約
為12.6萬平方公裏,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
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 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
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進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進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
進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
區。
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裏蘭卡(Srilangka) 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
東南部相望,面積約為 6.5萬平方公裏,為佛教古國之壹,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倫
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古裏國
又稱“古裏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 壹帶,為海上交通
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壹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
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忽魯謨斯國
即霍爾木茲(Hormuz), 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
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 (Mogadiscio) 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裏***和國首都,位於索馬裏東南,臨印度
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壹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
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
宛如壹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壹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
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誌》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 “改、造海船247只,備使西
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余米,又稱登高
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
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
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鐘鼓供儀,靡
不俱備”,鐘即“鄭和銅鐘”,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
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
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壹帶的下洞江
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裏磨平玉,有月千波
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臺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誌》《長
樂六裏誌》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
今僅余壹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
“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蘇門答臘國
蘇門答臘國,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
(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
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裏,首府棉蘭。
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 (Malacca) 14-16 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
亞、馬六甲洲壹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裏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
子、大臣等 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
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壹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
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壹個突出
的小半島上。為也門民主隊民***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合並為也門***和國,亞丁成
為該國的“經濟首都”。
蔔剌哇國
古國名。故地在今索馬裏***和國布拉瓦(Brava)壹帶; 十五世紀前期與中國友好往來,互通使節,
鄭和船隊曾到此訪問,布拉瓦東臨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