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檵木的藥用價值

檵木的藥用價值

本種植物可供藥用。葉用於止血,根及葉用於跌打損傷,有去瘀生新功效。

花(檵花):微甘、澀,平。清暑解熱,止咳,止血。用於咳嗽,咯血,衄血,血痢,血崩,遺精,泄瀉。葉(檵木葉):澀、苦,涼。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用於創傷出血,燒、燙傷,扭傷,吐血,泄瀉。根(檵木根):苦、澀,微溫。用於咳血,跌打損傷,吐血,經閉,腹痛泄瀉,關節酸痛。

根、葉、花、果入藥,能解熱、止血、通經活絡;木材堅實耐用;核和葉含鞣質,可提栲膠。

藥性苦、澀,平。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收斂止血,清熱解毒,止瀉。

應用

通常用為薪柴,枝條柔韌也供捆柴、紮木排之用。花、葉、根、果、種子均可入藥,有止血活血、消炎止痛之效,常用葉嚼爛敷刀傷。花、葉治燒燙傷。早春花白而繁,也可供觀賞。

1.出血證。本品澀可收斂,具有較好的收斂止血作用,可用於多種出血病證。如治鼻衄,可用其花煎服;治咯血,可用其根煎服;治外傷出血,可用其花、葉鮮品搗爛外敷。

2.水火燙傷。本品既能止血生肌,又能清熱解毒,可用治水火燙傷。以檵木葉燒灰存性,麻油調塗,或以鮮檵木葉搗爛,濾過加茶油,清瘡後,將藥液塗於瘡面上,治療燒傷有效。

3.泄瀉、痢疾。本品苦澀,功能收斂止瀉,主治泄瀉、痢疾。可單本品水煎服或加糖水煎服,亦可配伍骨碎補、荊芥、青木香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花6~10克,莖葉15~30克,根30~60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古籍摘要

《植物名實圖考》:“其葉搗爛敷刀刺傷,能止血。”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花含槲皮素和異槲皮苷,葉含沒食子酸、鞣質、黃酮類(主要是槲皮素)。

2.藥理作用:葉的合劑和幹葉粉末均有止血作用;所含黃酮能增強冠脈流量,並有強心、擴張外周血管作用;體外實驗表明,本品對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及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以大薊根膏2.6g,檵木葉膏1.3g,白及粉2.1g,打細粉,每次服3g,日服3次。***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肺結核咯血369例,治愈率84.3%,平均止血天數5天(中草藥通訊,1973,2:45)。還可用治產後宮縮不良與出血、燒傷、中毒性消化不良等,也可作為皮膚消毒劑。

附方

①治鼻衄:檵花20克,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②治痢疾:檵花15克,骨碎補15克,荊芥7.5克,青木香1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③治血崩:檵花20克燉豬肉,壹日分數次服。(《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④治遺精:檵木花20克,豬瘦肉200克。水燉,服湯食肉,每日壹劑。(《江西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