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千年古劍,出土時竟“滴血認主”,神奇的古代科技現在無法破解

千年古劍,出土時竟“滴血認主”,神奇的古代科技現在無法破解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劍,號稱“短兵之主”,作為搏殺利器和身份的象征,其歷史地位沒有其他兵器可以匹敵。歷代君王、將士、俠客甚至文人與劍聯結的史料比比皆是。秦始皇在親政儀式上,“王冠,帶劍”,這說明當時佩劍是重要的成人禮。劉邦利劍斬白蛇開始逐鹿天下。李白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有這樣的自述詩句:“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據統計,《全唐詩》中李白的詩,僅“劍”字就出現過107次之多,“吳鉤、幹將、龍泉”等代表“劍”的詞匯也出現過11次。

鑄劍技術源於殷周時代,到了春秋時期,南方的吳、越、楚三國,由於水網交錯、林莽叢生,難於車戰,劍成了軍隊的常規武器。這個時期吳越地區的鑄劍技術遠遠超過中原各國。楚滅越後,越國精湛的鑄劍技術又傳到楚國。因此,吳、越、楚被譽為“寶劍之鄉”。據說,越王勾踐收藏的寶劍最多。

漢代的《越絕書》這樣記載:

那麽,純鈞寶劍到底是古代神話傳說,還是真有此物?如果有,這口寶劍劍在何處?

1965年12月,湖北荊州江陵地區,修建水利工程時,偶然發現楚墓群。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將壹號古墓墓的主人內棺打開時,發現屍骨左側有壹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

文物清潔後,工作人員將寶劍從劍鞘中緩慢拔出,在場的人全都為之壹震。這把古劍居然毫無銹蝕,歷經千年,仍然光亮如新,寒氣逼人。有人莽撞地伸手觸摸,壹不小心手指瞬間就被劍刃劃破,鮮血直流,於是大家戲稱,這是寶劍在“滴血認主”。

隨著考古學家與科學家不斷的鑒定,這把寶劍的神奇越來越令人吃驚。

其壹,這把劍鋒利無比。研究人員實驗,用它來劃斷紙張,二十幾層的紙,中間輕輕壹劃,全部斷開。

其二,多種合金成分構成,確保性能最佳。劍脊采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折斷;劍刃采用含錫量較高的合金,硬度大,更為鋒利。劍身表層黑色花紋處則有錫、銅、鐵、鉻、硫等化學成分,千年不銹,主要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壹層含鉻的耐腐蝕金屬。

這裏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鉻是稀有金屬,地球巖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另外,鉻還特別耐高溫,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古人在幾乎不能得到這樣的高溫的條件下,制作出了鍍鉻的寶劍,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其三,復合金屬鑄造工藝,多次成型技術。人們發現,劍脊與劍刃是經過兩次澆鑄而成,劍身表層幾何暗花紋的工藝更是復雜,目前對其方法還沒有定論。

其四,劍首的同心圓精確到頭發絲粗細。寶劍的劍首,裝飾有只有0.2 mm的11道手工刻制的同心圓,十分規整。在沒有先進機床的兩千多年以前,能達到這樣的這樣的水平,真的是非常恐怖。

專家們認為,此劍的古代表面鍍鉻技術已經失傳,目前的科技手段還難以破解,此劍不能以古法復制。

從現在的出土文物中來看,有不少青銅劍流傳至今,但在所有被發現的青銅劍中,技術最高超的還是這把寶劍,它剛柔相濟,堪稱中國古代青銅劍的巔峰之作,因而,它享有“天下第壹劍”的美譽。

按常理,這把寶劍在楚墓中出現,那它的主人肯定是楚國之人了。然而考古結果出乎人們所料。

這把寶劍劍身有八個字的鳥蟲書銘文。“鳥蟲書”,是篆書的變體,很難辨認。不過,這八個字中,有六個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經出現過,考古專家方壯猷很快就確定了“越王”和“自作用劍”六個字。而“越王”後面不好辨認的兩個字對於判別主人身份恰恰非常關鍵,按過去劍上發現銘文的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壯猷先生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可能就是史書所記載的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

後來金文研究專家唐蘭發表了不同看法,他推斷出這兩個難認的字為“鳩淺”,而“鳩淺”正是歷史上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通假字,寶劍上的八個字乃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隨後專家學者們在仔細研究後最終將這把劍確定為越王勾踐劍。

接下來,又有新的問題:為什麽越王劍會在楚墓中出現?

據考古學家的推斷,第壹種可能:楚越兩國在交戰的時候,越國的軍隊被打敗,而這把越王勾踐劍就成了楚國將軍的戰利品,在楚國將軍死後隨之入葬;第二種可能:越王勾踐曾將自己的女兒嫁到楚國,這把寶劍就是陪嫁品。央視《國家寶藏》中,就采用了後壹說法,並進行了演繹。

據 《吳越春秋》《越絕書》 《水經註》等古籍記載,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允常鑄造了五把絕世寶劍,分別是湛瀘、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會不會是其中壹把呢?

下面我們采用排除法來分析壹下。

五把寶劍有有三長兩短之說,其中魚腸、巨闕為短劍,與越王勾踐劍長劍不符,故可以排除。

據《吳越春秋》記載,吳王闔閭的女兒叫滕玉,她死後勝邪劍陪葬在墓中。

湛瀘劍的去向說法最多,據說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曾佩戴此劍抗秦,後來唐朝名將薛仁貴曾獲得此劍,輾轉多年後南宋名將嶽飛曾持此劍抗金。嶽飛死後後此劍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按照這些說法,至少湛瀘劍是曾經後世流傳的,所以不可能在楚國墓中。

這樣壹來,就剩純鈞劍在春秋時期就下落不明,如果像前面所述的戰利品說或者陪嫁說,那麽這把越王勾踐劍就應該是純鈞劍。當然,還有壹種可能,那就是越王勾踐把所喜愛的純鈞劍帶入自己的墓中,而目前考古發掘還沒有發現越王勾踐墓。

因為我們的推斷依據有些是傳說,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目前無法判定越王勾踐劍是不是純鈞劍,只能說從劍身銘文及鑄劍技術和古籍記載的吻合度來看,兩者同壹性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不管越王勾踐劍是不是傳世的純鈞寶劍,這壹考古發現給史上記載的歐冶子鑄劍技術提供了壹個實物佐證,越王勾踐劍也依然無愧於“中華第壹劍”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