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對後代的影響。

論語對後代的影響。

《論語》是僅次於《聖經》的世界第二大暢銷出版物。

20世紀80年代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約法國巴黎,聯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壹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即將到來,中華傳統文化將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擔當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載體,《論語》必定為知識經濟熏染的時人含英咀華。

南懷謹先生言:?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壹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壹部教育書。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書。《論語》***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論《論語》語言的巨大影響與民族認同 (轉自中南工業大學法學院)

孔子的《論語》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先後影響了中國社會、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達兩千多年。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思想上與學術上,但是,思想和學術的影響,都是通過語言表述來實現的。《論語》語言同其思想和學術壹樣博大精深,它的影響同其思想和學術壹樣廣泛深遠。

壹、《論語》影響中華民族巨大深遠

第壹, 《論語》的語言影響同它的思想影響壹樣,遍及中華民族的每壹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等等。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與其他學派尚處於平等地位。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以後,儒學成為國學,其地位便壹躍而在其他學派之上了。這種情況壹直維持到清代末期。民國以後,這種局面在我國廣大農村依然存在著。四十年代末,盡管已開了新學的課程,講堂上仍然供著孔夫子,學生到校之後第壹件事就是向孔夫子鞠躬。儒學成為國學,意味著它已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意識,左右著國家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發展。作為儒家核心著作的《論語》,其影響更是不言而喻。《論語》沒有說及經濟,但意識形態在壹定條件下可以促進或者制約經濟。《論語》所表述的行為規範,對後來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是有影響的。

第二, 《論語》中的許多語句都變成了成語。例如“不惑”(“為政”篇) 、“和為貴”(“學而”篇) 、“既往不咎”(“八佾”篇) 、“鳴鼓而攻之”(“先進”篇) 、“殺雞焉用牛刀”(“陽貨”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述而”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篇) 等等,皆屬此類。另外有壹些成語則由《論語》裏的話節縮或改造而成。如“居敬而行簡”(“雍也”篇) 節縮為“居敬行簡”, “敬鬼神而遠之(“雍也”篇) 節縮為“敬而遠之”,“片言可以折獄”(“顏淵”篇) 節縮為“片言折獄”, “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 改造為“見義勇為”, “民無所措手足”(“子路”篇) 改造為“手足無措”,“舉壹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篇) 改造為“舉壹反三”。未成成語者,也被當作經典性的語言來引用或者化用。民國初年,有名“蹶張”者壽軍閥張敬堯壹副對聯:“這督軍合喚作禍害壹千年。博其歡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別於犬馬。俺省長猶算轄畸零二十縣。上個徽號:大哉堯。服堯行堯,人皆可為堯,唯堯能保我子孫。”在這副對聯中,有兩處語言引自或者化自《論語》。“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上聯“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別於犬馬”兩語由此化出。“泰伯”篇:“大哉堯之為君也!”下聯“大哉堯”壹語由此節引而出。1917 年,軍閥張子誌、張敬堯領兵南下擾湘,激起民憤,又有人以二人姓名為題作了壹聯嘲諷之:“此子本俗人,偏說是誌在高山,誌在流水; 吠堯原桀犬,何曾識敬以為國,敬以臨民。”這副對聯本身雖沒有壹句出自《論語》,但其用以點出二人之姓的橫批“堂堂乎張也”卻直接引用了《論語》“子張”中的話。筆者在《論語》中隨意抽了三篇對其句中的成語進行統計,“為政”篇為20/ 98 ,“述而”篇為25/ 111 ,“顏淵”篇為24/ 118 , 比例分別為20. 4 % , 22. 5 % ,20. 3 % ,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為政”篇與“述而”篇的成語都出自孔子說的話,“顏淵”篇有壹小部分出自孔子學生的話。成為成語的比例竟如此之高,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僅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第三, 《論語》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亦很有影響。今年7 月初,我到雲南劍川考察,就聽到《論語》的壹些成語在白族口語中使用。張文渤先生給我寫了好幾句,看如下兩例:

Let tail zil cux danx senp buf sanb lap. (白語)

勒臺至初耽神剝散啦。(直譯)

這件事那我就當仁不讓了。(意譯)

Nanl gvp al da bat nox buf yif luf hux. (白語)

那古阿大把籠剝益樂呼。(直譯)

妳們在這裏幹得不亦樂乎。(意譯)

“當仁不讓”出自《論語》“衛靈公”篇。“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學而”篇。

第四,在海外華人中,不管他們在中國時屬於何種民族,也不管他們在居住區又學習了何種語言,作為母語的漢語仍然壹代壹代的傳承著。由於他們的啟蒙教育總少不了四書五經的內容, 《論語》對其語言的影響,自然也延續了下來。《論語》語言對中華民族語言的巨大影響已經持續兩千多年了。其他典籍的語言,對中華民族的語言雖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沒有壹本可以同《論語》相匹敵。

二、《論語》對中華民族語言的影響具有極大的穩固性和不可逆轉性每壹種語言的變化,都是語法結構最慢,語音次之,而以詞匯最快。

就漢語而言,在封建社會中流行的許多詞語,到了民國,就紛紛被淘汰,同時又出現許多表現民國新事物的詞語。同樣,解放以後,民國時期流行的許多詞語又被淘汰了,出現許多表達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詞語。壹種社會制度變為另壹種社會制度後是如此,在同壹種社會制度下的不同階段也是如此。“文化革命”中出現的許多反映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詞語,隨著“四人幫”被打倒和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也很快成為過去。《論語》中的詞語不然,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有些也基本上不使用了,但是因其相當的數量都變成了漢語的基本詞匯,特別是已成成語的部分。這就使它在歷史的變遷中,相對來說具有極大的穩固性,其對中華民族語言的影響也具有不可逆轉的性質。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內部原因是《論語》語言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容易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這種魅力至少有四個特點,即思想的深刻性,語言的精練性,說理的邏輯性,表達的通俗性。思想的深刻性不僅表現在孔子對政治理想的闡

述,而且還表現在對其他許多方面的闡述。諸如孔子在答復子夏“問政”時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篇) 說得非常精辟,不僅對處理政事是箴言,對修養道德也是至理。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篇)既符合實際,又壹針見血。孔子在對“宰予晝寢”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所得出的教訓:“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篇)“聽其言而觀其行”至今還是指導人際交往的準則。孔子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篇) ,每壹句都講出了壹個特征,很完整,也很實在,對人們的學習也是很好的勉勵。

語言的精練性指用很少的詞語表達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前面的引例己可見壹斑。下面再詳述幾例。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篇) 把壹個人誌向的堅定性表現得如此突出,只用了十三個字。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裏仁”篇) 把君子與小人區分得如此清楚,只用了十個字。而“過猶不及”(“先進”篇) 僅四個字,就揭示了辯證法的精髓。思想深刻與內容豐富者,語言不壹定精練;語言精練者,思想不壹定深刻,內容也不壹定豐富。《論語》既能做到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又能作到語言精練,實屬難能可貴。說理的邏輯性。正因為是簡短的語錄, 《論語》上的話,大都是結論性的,沒有完整的推理過程,但人們都覺得很有道理(只很少壹部分因看法不同而有爭議) ,壹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認為它合乎事理的邏輯。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篇) 欲為“誌士仁人”者,誰曰不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篇) 人生有遠大目標者,又誰曰不然!《論語》上也有看起來推理性很強的段落。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路”篇) 這段話在修辭上用了頂針的手法,使推理壹環套壹環,邏輯非常嚴密。

表達的通俗性。同樣是經典, 《老子》的語言同其內容壹樣“玄之又玄”,莫測高深。《墨子》中有些篇章的語言更是佶屈聱牙,晦澀難懂。《論語》用的是當時的白話,即使經歷了兩千多年,今天仍然不難看懂。由於表達的通俗,讀起來有時還有親切感。同《老子》特別是《墨子》的有些篇章相比較,這不能不說是壹個很大的優點。

外部原因亦有四個。壹是儒家學派對孔子思想的宣傳,使《論語》的語言連同其思想壹起得到了進壹步的理解。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論語》語言得到更大的推廣。三是孔子在漢代以後得到統治階級不斷加封,由壹個普通的學者壹直封到“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地位到了被稱為只未加冕的“素王”的顯赫高度,使《論語》的語言更加普及。四是將《四書》定為科舉考試(經) 的主要內容,更使《論語》的語言影響深入到了社會的底層。

三、《論語》語言的民族認同應當說,中華民族認同的首先是漢語,而不僅僅是《論語》中的語言。

因為《論語》壹書的語言即使百分之百都成了成語,在整個漢語中也僅僅是極小的壹部分。但是,由於《論語》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而特殊的影響,會說漢語的人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它的熏陶。語言是約定俗成的。這種約定與俗成,從兩個方向上進行。壹是自下而上,即從民間產生再由民間的認可進而得到知識階層的認可。壹是自上而下,即知識分子將從民間以及他人的作品中獲得的語言連同自己的創造壹起寫進文章中,返回社會,再得到社會的認可。孔子的《論語》就是這樣的。後來的知識分子對《論語》語言的宣傳普及也是這樣的。這後壹種認可比起前壹種來,影響更為廣泛,更為深刻。語言大師們對民族語言的貢獻,正在這裏。孔子就是這樣壹位影響廣泛、深刻的語言大師。

《論語》的語言首先使有壹定漢學修養的知識分子推崇而且折服。這種推崇和折服,正是壹種高層次的心理認同。通過他們的認同,再逐漸推廣,進而得到社會的認同,民族的認同。當然,這種推廣是潛移默化的。

古語說:“親不親,故鄉人。”何以知道是故鄉人呢,語言是最根本的標誌。許多人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外地工作或者旅行,偶爾碰上壹個說地道的家鄉話的人,哪怕完全不認識,也感到親切,甚至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與之攀談。這就是通過語言的認同把同壹地方的人聯系在壹起了。在偽滿時期,日本人在我國東北強行推廣日語,禁止在學校中講漢語,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這正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對漢語的認同而產生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八十年代初,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炎黃子孫都引以為榮。這不僅是華人社會對孔子的肯定,而且也是世界對孔子的肯定。這壹肯定,不僅將擴大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影響,同時也將擴大《論語》語言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左傳·昭公十五年》[3 ]說,晉國管理典籍的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周景王問晉國為何沒有貢物,籍談回答說是因為晉國從來沒有受到過周王室的賞賜。周景王當場列舉出晉國受賞的事實,責備籍談身為晉國“司典之後”,何以連這些基本事實都不知道,籍談無言以對。周景王嘆息說:“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後即以“數典忘祖”指那些把自己祖先都忘記了或者對國家民族歷史無知的人。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主張大壹統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篇) 的思想便是這種主張的本源。由於代代傳承,影響至深,所以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維護國家統壹的觀念壹直非常強烈。加之鴉片戰爭以後的近百年間,中國領土壹次又壹次被列強所瓜分、侵占,中國人民受盡了屈辱,也為改變這種狀況前仆後繼,奮鬥犧牲,因而對那些喪權辱國特別是數典忘祖並企圖依靠外國勢力的幹預分裂國土的人,歷來總是持鄙棄的態度。炎黃子孫們都信仰不同的主義。我認為,求同存異,在保持中國統壹的前提下,只要能在認同孔子與儒學這個基礎上聯合起來,形成壹個經濟圈,互相支持,互相協作,並同其他民族保持友好往來,那就不僅可以使中華民族更加興旺發達,也可以使世界更加安定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