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壹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距離人遠。”
另壹個小孩兒認為太陽剛升起時距離人遠,但是到正午時距離人近。
壹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剛升起時大得像個車篷,到了中午時就像壹個盤子,這不是距離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距離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壹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到了正午的時候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熱,這不是遠的 覺得越涼,而近的覺得越熱嗎?”
孔子不能決斷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妳見多識廣呢!”
辯日啟示
1.宇宙無限,知識無限,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
4.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壹樣的結果。
5.多聽聽身邊孩子們的聲音,也許能有所長進。
6.知識是不分年齡,不分界限的
7.我們在平常闡明自己道理時也該像兩小兒壹樣有根有據,用道理說明問題。
8.考慮問題應從多個方面考慮,這樣問題才會考慮完整。
2. 跪求“辨似”的文言文以及翻譯謝謝阿原文辨 似 章學誠 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言者心之聲,善觀人者,觀其所言而已矣。
人不必皆善,而所言未有不讬於善也。善觀人者,察其言善之故而已矣。
夫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恐其所言不出於意之所謂誠然也。
夫言不由中,如無情之訟,辭窮而情易見,非君子之所患也。 學術之患,莫患乎同壹君子之言,同壹有為言之也,求其所以為言者,咫尺之間,而有霄壤之判焉,似之而非也。
天下之言,本無多也。(言有千變萬化,宗旨不過數端可盡,故曰言本無多。)
人則萬變不齊者也。以萬變不齊之人,而發為無多之言,宜其跡異而言則不得不同矣。
譬如城止四門,城內之人千萬,出門而有攸往,必不止四途,而所從出者,止四門也。然則趨向雖不同,而當其發軔不得不同也。
非有意以相襲也,非投東而偽西也,勢使然也。 樹藝五谷,所以為烝民粒食計也。
儀狄曰:“五谷不可不熟也。”問其何為而祈熟,則曰:“不熟無以為酒漿也。”
教民蠶桑,所以為老者衣帛計也。蚩尤曰:“蠶桑不可不植也。”
詰其何為而欲植,則曰:“不植無以為旌旗也。”夫儀狄、蚩尤,豈不誠然須粟帛哉?然而斯同衣食,不可得而賴矣。
《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又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此神化神妙之說所由來也。
夫陰陽不測,不離乎陰陽也。妙萬物而為言,不離乎萬物也。
聖不可知,不離乎充實光輝也。然而曰聖曰神曰妙者,使人不滯於跡,即所知見以想見所不可知見也。
學術文章,有神妙之境焉。末學膚受,泥跡以求之,其真知者,以謂中有神妙,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者也。
不學無識者,窒於心而無所入,窮於辨而無所出,亦曰可意會而不可言傳也。故君子惡夫似之而非者也。
伯昏瞀人謂列禦寇曰:“人將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也,乃汝不能使人毋汝保也。”然則不能使人保者下也,能使人毋保者上也,中則為人所保矣。
故天下惟中境易別,上出乎中而下不及中,恒相似也。學問之始,未能記誦,博涉既深,將超記誦。
故記誦者,學問之舟車也。人有所適也,必資乎舟車;至其地,則舍舟車矣。
壹步不行者,則亦不用舟車矣。不用舟車之人,乃讬舍舟車者為同調焉。
故君了惡夫似之而非者也。(程子見謝上蔡多識經傳,便謂玩物喪誌,畢竟與孔門“壹貫”不似。)
理之初見,毋論智愚與賢不肖,不甚遠也。再思之,則恍惚而不可恃矣。
三思之,則眩惑而若奪之矣。非再三之力,轉不如初也。
初見立乎其外,故神全,再三則入乎其中,而身已從其旋折也。必盡其旋折,而後復得初見之至境焉,故學問不可以憚煩也。
然當身從旋折之際,神無初見之全,必時時憶其初見,以為恍惚眩惑之指南焉,庶幾哉有以復其初也。吾見今之好學者,初非有所見而為也,後亦無所期於至也,發憤攻苦,以謂吾學可以加人而已矣,泛焉不系之舟,雖日馳千裏,何適於用乎?乃曰學問不可以憚煩。
故君子惡夫似之而非者也。 夫言所以明理,而文辭則所以載之之器也。
虛車徒飾,而主者無聞,故溺於文辭者,不足與言文也。《易》曰:“物相雜,故曰文。”
又曰:“其旨遠,其辭文。”《書》曰:“政貴有恒,辭尚體要。”
《詩》曰:“辭之輯矣,民之洽矣。”《記》曰:“毋剿說,毋雷同,則古昔,稱先王。”
傳曰:“辭達而已矣。” 曾子曰:“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經傳聖賢之言,未嘗不以文為貴也。蓋文固所以載理,文不備,則理不明也。
且文亦自有其理,妍媸好醜,人見之者,不約而有同然之情,又不關於所載之理者,即文之理也。故文之至者,文辭非其所重爾,非無文辭也。
而陋儒不學,猥曰“工文則害道”。故君子惡夫似之而非者也。
陸士衡曰:“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荀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 蓋言文章之士,極其心之所得,常恐古人先我而有是言;茍果與古人同,便為傷廉愆義,雖可愛之甚,必割之也。
韓退之曰:“惟古於文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剿襲。”亦此意也。
立言之士,以意為宗,蓋與辭章家流不同科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宇宙遼擴,故籍紛揉,安能必其所言古人皆未言邪?此無傷者壹也。人心又有不同,如其面焉。
茍無意而偶同,則其委折輕重,必有不盡同者,人自得而辨之。此無傷者二也。
著書宗旨無多,其言則萬千而未有已也,偶與古人相同,不過壹二,所不同者,足以概其偶同。此無傷者三也。
吾見今之立言者,本無所謂宗旨,引古人言而申明之,申明之旨,則皆古人所已具也。雖然,此則才弱者之所為,人壹望而知之,終歸覆瓿,於事固無所傷也。
乃有黠者,易古人之貌,而襲其意焉。同時之人有創論者,申其意而諱所自焉。
或聞人言其所得,未筆於書,而遽竊其意以為己有;他日其人自著為書,乃反出其後焉。且其私智小慧,足以彌縫其隙,使人瞢然莫辨其底蘊焉。
自非為所竊者覿面質之,且窮其所未至,其欺未易敗也。又或同其道者,亦嘗究心反覆,勘其本末,其隱始可攻也。
然而盜名欺世,已非壹日之厲矣。而當時之人,且曰某甲之學,不下某氏,某甲之業,勝某氏焉。
故君子惡夫似之。
3. 諱辯的文言文翻譯原文 愈與李賀書(1),勸賀舉進士(2)。
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壹辭。
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5)。”釋之者曰:“謂若言‘征’不稱‘在’,言‘在’不稱‘征’是也(6)。”
律曰:“不諱嫌名(7)。”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8)。”
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9)?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於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歟(11)?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16)。
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後名雉為野雞(20),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21),不聞諱滸、勢、秉、機也(22)。
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23),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25),稽之以國家之典(26),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
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28),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者宮妾(29),則是宦者宮妾之孝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註釋 (1)李賀(790—816):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因避父諱,不能應試出身,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
著有《昌谷集》。 (2)進士:唐代科舉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舉行的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臨時特設的考試。
(3)和(hè)而唱之:壹唱壹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年間(806—820)進士。
曾從韓愈學。 (5)律:此處當指唐代某項法律條文。
唐代法典總稱《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條,其中未見“二名不偏諱”及下引“不諱嫌名”等條文。“二名不偏諱”最早見於《禮記》的《典禮上》及《檀弓下》,意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壹字時不避諱。
偏:壹半。壹說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
根據《禮記》的釋文,似乎不能作這樣的解釋。 (6)“謂若”二句:孔子的母親名“征在”,孔子在說“征”時不連用“在”,在說“在”時不連用“征”。
意即只要不連用,就用不著避諱。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諱”的條文,則二句為律文的釋文。
這條釋文襲用《禮記·檀弓下》正文及《禮記·曲禮上》鄭玄的註。 (7)嫌名:指與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
音近則有稱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謂若禹”二句:亦襲用《禮記·曲禮上》鄭玄註。
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為孔子名。
(9)為:是。 (10)法制:禮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幫助武王滅殷(商),又輔佐周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歷代統治者尊崇為“聖人”。
(12)詩:《詩經》。《詩經·周頌》中的《噫嘻》與《雝》等篇,相傳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後”、“駿發爾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發,所以說“周公作詩不諱”。
(13)孔子不偏諱二名:孔子不避單獨用的“徵”或“在”字。如:《論語·八佾》中孔子曾說“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論語·衛靈公》中又說“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時魯國的編年史書,相傳經孔子刪訂,為儒家經典之壹。譏:譏刺,非難。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釗,其孫繼位,謚昭。《春秋》對此未提出異議。
(16)曾參(shēn):春秋時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稱。不諱昔:《論語·泰伯》記曾子說:“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17)騏期:春秋時楚國人。 (18)杜度:東漢時人,字伯度,齊國丞相。
(19)“漢諱”句:漢武帝名劉徹,當時為避諱,將徹侯改為通侯,蒯(kuǎi)徹改為蒯通。 (20)呂後:名雉(zhì),當時為避諱,改雉為“野雞”。
(21)章:章奏,臣下給皇帝的報告。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書命令。
(22)滸(hǔ)勢秉機:四字與唐高祖李淵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名同音。 (23)諭:與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會地位的鄉紳、讀書人等。 (25)質:對照。
(26)稽:檢核。國家之典:指上文所舉漢代諱武帝、呂後名,唐朝章奏、詔令不避“滸勢秉機”等例。
(27)止:意為到達頂點。 (28)務行:致力於實行。
(29)比:類似。 作品譯文我給李賀寫了壹封信,勉勵他去考進士。
李賀應進士試很引人註目,同李賀爭名的人出來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還是以不參加進士考試為好,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紛紛附和,眾口壹聲。
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會因此獲罪。”我回。
4. 關於文言文的辯論~~急不主張寫文言文,因為我們現代人說現代語,寫現代文。
比如說,我們在聯合國用英文不能用文言文。黨中央發表文告當然要用現代語,從事商務活動當然也用現代語。
於是我們中小學生要用主要的精力學習現代語。文言文要不要學,我覺得應該學壹點,目的在於了解壹下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文采。
認識壹下我們中國古代文化的輝煌,讓他們有點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但是主要的時間精力應當用在學好現代語文上面。現在的高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50%,但是我們學習它的時間已經達到了50%以上,而我們得到的不足20%,所以說對於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已經不堪重負。
那些教育低下的農村連現代文都教不好,更不用說是文言文了。我認為學好現代文的基礎是學好標準的現代文。
白話文是近代白話、白話從來就有自己的產品,它不是由文言文演化而來的,現代白話由近代白話演變而來,近代白話又由中古白話演變而來。這裏我不同意韓先生的觀點,他說只有學好文言,才能學好白話,這是個誤導,打個比方說,吃飯才能飽,喝酒才會醉,妳不能說我吃飯會醉,喝酒會飽,對不對?!朱自清先生說,白話比文言要精致的多,嚴密的多,為什麽不花時間去學呢?文言文不能作為現代文必要的學習條件。
說學好文言文就壹定能學好白話,我覺得這中間不存在必然的邏輯聯系,比如說孔乙已滿口之乎者也,但其實他的文言文不好。我們沒有必要通過學習文言文來學習白話文,而我們現在所接觸的白話文書籍就可以學到了,魯迅、郭沫若都是文學大師,但是他們寫的也都是白話文,他們經歷過文言文的時代,體會過文言文的情況,所以他們在五四運動的時期,經過新文化,提出了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如果魯迅的每壹個毛孔都在文言文的醬缸裏浸泡過,他就不可能成為魯迅,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運用了現代的思想,現代的觀念,現代的思維。我們要用文言文來說話,來發表文章,來從事談判,到聯合國去發言嗎?文言文到現在到底有沒有生命力是鐵的事實。
人類創造了全部的知識,世界上沒有任何壹個人能夠全部掌握它,所以我們的社會壹定要分工,用老百姓的話來說,敲鑼賣糖,各幹壹行,用韓愈說的術業有專攻,進入大學以後,中文系歷史系乃至於數學系裏面,研究中國數學史的這部分人,才有必要掌握文言文。但是,就是說我們不提倡全體中小學生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學習文言文,因為他們將來絕大部分人要當工人當農民,去做商人做領導幹部,不壹定用得到。
我可以這麽說,在我們中文系,古漢語是中文系學生最頭疼的課程,我們有的大學生說,晚上睡覺前看幾頁古漢語課文,可以代替服用安眠藥。我覺得從小學到現在,我對文言文壹直都不是特別的感興趣,因為我沒有那種學習的環境,再壹個作為壹個小學生妳給他講“直掛雲帆濟滄海“,他根本就不理解其中的含意,他只能搖頭晃腦的背下來,家長們看著自己的孩子整天背這些,家長壹輩子都用不到的東西,苦苦背誦時,他們的心情肯定很難受,我覺得這還有壹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的語言是用來溝通交流的,讓大家先明白,也就是說小學生首先要能夠與人交流,再壹個,現在的家長無論怎樣在孩子壹出生先教他的是白話文。
要回到根本的東西裏來,學以致用,有人說白話也好,文言也好, 它都是漢語,語言的根本作用是交流的工作,這個有口頭和書面之說,它還是思維的工具。我確實承認,文言文它比較簡潔,但有時正因為它太簡潔了,對於我們很難理解。
就在學習《嶽陽樓記》時就牽扯壹個字的解釋,在課本上“越明年”的意思是第三年,但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說這是今年的新教材剛改過的,然後我就覺得它使我產生壹個疑問,文言文註釋是前人給的,而後來又換了,根據這種方式學文言文根本達不到領會其要點的作用,所以沒有必要學文言文。我想請教您壹個問題,4月22號的《中國教育報上》提出的這樣壹個觀點《不學文言文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想問您的是,我們的家在哪裏?魯迅先生說我打開歷史,滿本都寫著仁義道德,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裏看到兩個字吃人,這個國家是壹個充滿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要,以及封建的等級制度森嚴的這麽壹個家,這個毫無人權、毫無平等、毫無法律可言的家,我們要帶廣大的青少年回去嗎?優秀的文化遺產我們是要繼承的,但我們不是非要每個人很深入的理解它,文言文本身是有壹定深度、難度的,不可能每人都有能力去理解它,體會其中的道理。
既然有難度為什麽不能像古典音樂、民族舞蹈那樣有少部分來繼承,而不是來要求每壹個人。我想區分壹個最基本的概念:學習、欣賞、熏陶。
我們不贊成的是強文言文在基礎教育中的比重。而不是反對文言文的熏陶。
同樣是接觸文言文,這是存在著兩個不同概念的心態,壹個是在我身後積澱了數千年的民族歷史文化的傳統,我們可以當成壹棵大樹去依靠,而不是背在我們每個人肩上的重負。文言脫離了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小學教材中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時代的必然。
還有 ,反方觀點不學文言文!理由: 文言文只是在研究古籍才用得著,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消失,象我們在這裏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