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古籍中關於各種舞蹈的記載多了起來。《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的“六樂”,又稱“六舞”,就是極為著名的。尤其是相傳周公所作,表現周武王克商的《大武》,舞蹈場面最為壯觀。據《史記·樂記》等古籍記載,這壹大型舞蹈分為“六成”,即六個段落:壹是人數眾多的舞蹈隊伍從北面上場,氣勢雄壯;二是表現百萬雄師攻滅了商紂;三是大軍繼續向南方進發;四是大軍平定了南部邊陲;五是舞隊分兩隊排列,表示周公和召公的有序分治;六是舞蹈隊伍重新集合,表現對周武王的崇敬之情。整個舞蹈人數眾多,隊形和舞蹈動作變化復雜,場面宏偉,反映出當時的舞蹈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在《韓非子·十過》中,還記載了春秋晉平公時舉行的壹次大型化裝舞蹈表演的演出情景:當奏起第壹遍樂時,由“二八”(即十六人)裝扮的黑鶴從南方飛舞而來,聚集在廊門的橫檔上(這當然只是表演道具)。奏第二逸樂時,黑鶴分成兩隊排列;奏第三遍樂時,兩列黑鶴“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於天”。看得“平公大悅,坐者皆喜”。戰國時期,除中原舞樂依舊盛行外,南方楚國風行的民間舞蹈也逐漸為人所知,屈原的《九歌》,就是據此改編的。漢人王逸《九歌序》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汶、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
我國舞蹈後來的發展與音樂壹樣,不僅是大壹統國家內多民族之間取長補短、互相融合、***同進步的過程,還不斷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樂舞精華,以完善自己,這也幾乎貫穿整個古代社會,因而也創作出不少聞名遐邇的舞蹈。即如唐代的《秦王破陣》、《霓裳羽衣》。公孫大娘《劍器舞》等等,都是青史留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