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舞蹈是如何誕生與發展的?

舞蹈是如何誕生與發展的?

原始舞蹈雖然總要合樂表演,但卻有自己的起源。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大腦逐漸發達,經過鍛煉的四肢,特別是手變得非常靈巧,於是便可以利用肢體來表達復雜的情感。此時,人們在生產或生活中遇到高興喜悅的事,有時便會不自覺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詩大序》)。當這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固定的形式流傳開來,原始的舞蹈也就產生了。由於舞蹈起源於勞動,因此起初不過是生產勞動狀況與節奏的簡單再現。《尚書·舜典》篇有記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舞蹈場面,大約就是先民們在模仿狩獵時的情景:壹部分人敲擊石塊,再現狩獵時的場面;另有壹些人裝扮成“百獸”,學著動物的樣子起舞。前引《呂氏春秋·古樂》所載“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描繪的也是接近原始形態的舞蹈,“投足”就是踏足以為節拍的意思。由於文獻資料的匱乏,原始舞蹈的詳細情形我們難以描述。解放以後,考古工作中陸續發現了壹些很有價值的原始舞蹈材料,頗具參考意義。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發現了距今5000~5800年的壹件彩陶盆,陶盆上部繪有三組舞蹈圖,每組5人,身軀稍側,頭上有下垂的飾物,身後還有壹條裝飾性的尾巴,大約是化裝成鳥獸的樣子。五個人手拉著手,動作協調優美。這是迄今為止發現較早的舞蹈形象,彌足珍貴。又如1972年發現的甘肅黑山巖畫,除動物和狩獵外,也有壹些人在做著舞蹈的姿態。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古籍中關於各種舞蹈的記載多了起來。《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的“六樂”,又稱“六舞”,就是極為著名的。尤其是相傳周公所作,表現周武王克商的《大武》,舞蹈場面最為壯觀。據《史記·樂記》等古籍記載,這壹大型舞蹈分為“六成”,即六個段落:壹是人數眾多的舞蹈隊伍從北面上場,氣勢雄壯;二是表現百萬雄師攻滅了商紂;三是大軍繼續向南方進發;四是大軍平定了南部邊陲;五是舞隊分兩隊排列,表示周公和召公的有序分治;六是舞蹈隊伍重新集合,表現對周武王的崇敬之情。整個舞蹈人數眾多,隊形和舞蹈動作變化復雜,場面宏偉,反映出當時的舞蹈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在《韓非子·十過》中,還記載了春秋晉平公時舉行的壹次大型化裝舞蹈表演的演出情景:當奏起第壹遍樂時,由“二八”(即十六人)裝扮的黑鶴從南方飛舞而來,聚集在廊門的橫檔上(這當然只是表演道具)。奏第二逸樂時,黑鶴分成兩隊排列;奏第三遍樂時,兩列黑鶴“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於天”。看得“平公大悅,坐者皆喜”。戰國時期,除中原舞樂依舊盛行外,南方楚國風行的民間舞蹈也逐漸為人所知,屈原的《九歌》,就是據此改編的。漢人王逸《九歌序》說:“昔楚國南郢之邑,汶、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

我國舞蹈後來的發展與音樂壹樣,不僅是大壹統國家內多民族之間取長補短、互相融合、***同進步的過程,還不斷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樂舞精華,以完善自己,這也幾乎貫穿整個古代社會,因而也創作出不少聞名遐邇的舞蹈。即如唐代的《秦王破陣》、《霓裳羽衣》。公孫大娘《劍器舞》等等,都是青史留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