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既不是神話,也不是憑空編造,最早是有生活原型的。至今看到的最早梁祝故事記錄在唐代張讀的《宣室誌》,其中有“山伯後為鄞?今寧波 令”記述。查歷代《寧波府誌》、《鄞縣誌》在歷任地方官名錄中都明確記載著,梁山伯為會稽人,東晉時任鄞縣令,當地還流傳著許多梁山伯勤政為民的傳說。現今能直接從古籍中見到的梁祝故事是南宋張津編的《四明圖經》:“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臺同葬之地也,在鄞縣西十裏接待寺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為女子也,其樸質如此……”這段文字簡潔明了,梁祝故事主幹清晰,“女扮男裝”、“三載同窗”、“同葬合冢”。並且表明有梁山伯“廟”存在。而梁祝墓不僅有文字記載,近年還從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 繪制的《鄞縣境圖》中發現了“梁山伯祝英臺義冢”圖標,且與今天寧波梁祝文化公園內梁祝古墓位置完全壹致。1997年,文物部門對梁祝古墓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梁祝墓地下部分還較好地保存著,並從墓磚和陪葬品考證中證實了梁祝墓。在2002年梁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周靜書發表了《論梁祝故事的發源》,從古籍記載、古跡考證和故事的流傳等多方面對寧波和各地梁祝遺跡進行了詳盡論述。會上,梁祝故事發源於寧波的結論受到了與會研究專家的認同。
此外,我國早期的梁祝研究專家錢南揚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描述了梁祝故事的“流布”線路:“看它從浙江向北,而江蘇、安徽,而山東,而河北,折而向西,到甘肅。”說明浙江是梁祝傳說的發源地。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時,遍查古籍,考據引典,對全國10處梁祝古跡考證後得出結論:“自然以第壹處?浙江寧波 為妥。因為作者收羅梁祝故事,其間提到會稽上虞的,要占80%。而根據宋代以後文字,都指明了埋葬地在寧波,也當然梁祝產生在浙江了。”最近二十年來,全國各地的文化專家也先後來寧波考察調研,從梁祝故事發源的地理環境、民情風俗、傳說構成等多方面考證,認為寧波具有獨特而豐厚的梁祝故事發源的人文基礎。
如今,隨著梁祝故事的歷代流傳和各地人民群眾的藝術創造,梁祝文化在全國形成了很多傳播地,並繁衍了眾多的紀念梁祝的古跡,除了杭州讀書院、上虞祝家莊外,還有江蘇宜興的梁祝琴劍之冢,河南汝南的梁祝雙墓、山東濟寧的明代梁祝墓誌銘等等,同時那些地方的梁祝傳說、歌謠、戲曲和風物也十分豐富多彩,時間久長,那裏的人們也自然認為梁山伯祝英臺是他們的故鄉人,這是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產生的正常心態。因為人們喜愛梁祝故事,同情人物命運,產生心際***鳴,所以去傳頌他、紀念他,正如全國有許多關帝廟、媽祖廟壹樣。也正是這種獨特的方式傳承流播,才有力地推動了梁祝文化向全國甚至向海外輻射。在朝鮮,梁祝故事曾作為國文課本篇目;在越南,國家劇團也排演梁祝戲;在印度尼西亞,有馬來文、爪哇文、巴厘文、馬都拉文等多種版本的梁祝文學作品出版,以至梁祝故事中風土人情也都帶上了當地的地方特色;在美國,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作為花樣滑冰的伴樂。梁祝故事以其美好的愛情主題影響著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