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旦鼎測刮爻鈣詫水超驚,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範仲淹《嶽陽樓記》) 〔乙〕上①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膚當去奢省費,輕徭③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升平④,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註①〔上〕皇上,這裏指唐太宗,②〔不暇〕顧不上。③〔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
④〔升平〕太平。 第四文段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節選自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間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②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註: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稱知州。
寫此文時,作者為滁州知州。
參考資料:
壹、澠池會(文言文):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秦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壹擊缻。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二、翻譯:
秦王派使者通告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壹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於是前往赴會,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趙王同意這個意見,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寡人私下裏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壹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裏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缶,以便互相娛樂。”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相如向前遞上瓦缶,並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缶,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要把脖頸裏的血濺在大王身上了!”侍從們想要殺相如,相如圓睜雙眼大喝壹聲,侍從們都嚇得倒退。當時秦王不大高興,也只好敲了壹下缶。相如回頭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敲缶。”秦國的大臣們說:“請妳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獻禮。”藺相如也說:“請妳們用秦國的鹹陽向趙王獻禮。”秦王直到酒宴結束,始終也未能壓倒趙國。趙國原來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有什麽舉動。
3. 翻譯文言文人做學問,如果不是每天進步,那就是在每天退步。
如果沒有學伴,見解就會片面淺顯,難以學成。在壹個環境裏呆久了,會不知不覺染上某些習氣。
如果不幸處於窮鄉僻壤,沒有坐馬車的盤纏,仍要廣泛的獵取學問並詳細考究,看到古人的探究考察,以便知道學問的正確與否,這樣壹來,差不多得到學問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門去,又不去讀書,則是像壹個面墻的人壹樣,對學問壹無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對國家還是沒有用處的。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壹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仍須努力地學習,今人難道不該以此勉勵自己嗎?。
4. 將相和課文的文言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於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於諸侯各國。
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
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壹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
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
趙王問:“您根據什麽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麽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願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裏。
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壹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
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
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
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麽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
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
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
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於是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
’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壹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
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麽?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壹般的宮殿裏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
大王壹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壹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就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
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裏。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
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壹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壹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麽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
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
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
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為壹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
5. 怎麽讀懂文言文宗法禮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常言說。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地理常識,外欺於張儀”。
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文天祥寫下;面對醜惡,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希望楚國強大,會團結壹心。③文言句式,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路有凍死骨”,整體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稱謂:“人生自古誰無死;再次,把握課本,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面對外辱,杜甫寫下了,學好文言文。
第三,官職和科舉,度古人之腹”,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包括古今異義,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首先。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內涵豐富,投江而死,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歷法和刑法,面對百姓的困苦。
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鞭撻。總之,這個時代的政治、詞類活用,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學會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內惑於鄭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最後。 第壹,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先疏遠屈原,眾誌成城、經濟,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紮實文言文基礎,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面對災難、壹詞多義。
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了解了這段歷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詞義。 第四;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
比如屈原,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服飾和器物:“朱門酒肉臭,會抨擊,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後把他流放汨羅江。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6. 高崇文文言文閱讀翻譯《舊唐書·高崇文傳》原文及翻譯原文高崇文,其先渤海人。
崇文生幽州,樸厚寡言,少從平盧軍。貞元中,隨韓全義鎮長武城,治軍有聲。
五年夏,吐蕃三萬寇寧州,崇文率甲士三千救之,戰於佛堂原,大破之,死者過半。韓全義入覲,崇文掌行營節度留務,遷兼禦史中丞。
十四年,為長武城使,積粟練兵,軍聲大振。永貞元年冬,劉辟阻兵,朝議討伐,宰臣杜黃裳以為獨任崇文,可以成功。
元和元年春,拜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充左神策行營節度使,兼統左右神策、奉天麟遊諸鎮兵以討辟。時宿將專征者甚眾,人人自謂當選,及詔出大驚。
崇文在長武城,練卒五千,常若寇至。及是,中使至長武,卯時宣命,而辰時出師五千,器用無闕者。
軍至興元,軍中有折逆旅之匕箸,斬之以徇。西從閬中入,遂卻劍門之師,解梓潼之圍,賊將邢泚遁歸。
屯軍梓州,因拜崇文為東川節度使。先是,劉辟攻陷東川,擒節度使李康;及崇文克梓州,乃歸康求雪己罪,崇文以康敗軍失守,遂斬之。
城以成都北壹百五十裏有鹿頭山,扼兩川之要,辟築城以守,又連八柵,張掎角之勢以拒王師。是日,破賊二萬於鹿頭城下,大雨如註,不克登,乃止。
明日,又破於萬勝堆。堆在鹿頭之東,使驍將高霞寓親鼓,士扳緣而上,矢石如雨;又命敢死士連登,奪其堆,燒其柵,柵中之賊殲焉。
遂據堆下瞰鹿頭城,城中人物可數。凡八大戰皆大捷,賊搖心矣。
八月,阿跌光顏與崇文約,到行營愆壹日。懼誅,乃深入以自贖,故軍於鹿頭西大河之口,以斷賊糧道,賊大駭。
是日,賊綿江柵將李文悅以三千人歸順,尋而鹿頭將仇良輔舉城降者眾二萬。辟之男方叔、子婿蘇強,先監良輔軍,是日械系送京師,降卒投戈面縛者彌十數裏,遂長驅而直指成都。
德陽等縣城皆鎮以重兵,莫不望旗率服,師無留行。辟大懼,以親兵及逆黨盧文若賫重寶西走吐蕃。
吐蕃素受其賂,且將啟之。崇文遣高霞寓、酈定進倍道追之,至羊灌田及焉。
辟自投岷江,擒於湧湍之中。西蜀平,乃檻辟送京師伏法。
文若赴水死。王師入成都,介士屯於大逵,軍令嚴肅,珍寶山積,市井不移,無秋毫之犯。
衣冠先是,賊將邢泚以兵二萬為鹿頭之援,既降又貳,斬之以徇。衣冠陷逆者,皆匍匐衙門請命,崇文條奏全活之。
制授崇文檢校司空,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管內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雲南安撫等使。改封南平郡王,食實封三百戶,詔刻石紀功於鹿頭山下。
崇文不通文字,厭大府案牘諮稟之繁,且以優富之地,無所陳力,乞居塞上以扞邊戍,懇疏累上。二年冬,制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寧慶三州節度觀察等使,仍充京西都統。
恃其功而侈心大作,帑藏之富,百工之巧,舉而自隨,蜀都壹罄。以不習朝儀,憚於入覲,優詔令便道之鎮。
居三年,大修戎備。元和四年卒,年六十四,廢朝三日,贈司徒,謚曰威武,配享憲宗廟庭。
譯文高崇文,他的祖先是渤海人。高崇文生於幽州,他淳樸寬厚少話語,年輕時參加過平盧軍。
貞元中,跟隨韓全義安定長武城,治軍很有聲望。貞元五年的夏天,三萬吐蕃軍侵犯寧州,高崇文率領三千披甲的士兵救援寧州,與吐蕃軍在佛堂原大戰,大敗了吐蕃軍,使敵方死者超過壹半。
韓全義到朝廷去朝見皇帝,崇文便主管行營節度的政務,而後又被任命兼任禦史中丞。貞元十四年,崇文擔任長武城的使者,囤積糧食勤加練兵,使得軍隊的名聲大大地提高。
永貞元年的冬天,劉辟仗恃著軍隊造反,朝堂討論去討伐他,宰相杜黃裳認為只需任命高崇文去做這件事,便能夠辦好。元和元年的春天,授給高崇文檢校工部尚書的官職,兼任禦使大夫,又擔任左神策行營節度使,兼任主管左右神策,遵奉天子的命令去遊說各鎮的軍隊來討伐劉辟。
當時經驗豐富的專門征討叛軍的將領很多,他們人人都說自己應當被選上,等到皇帝的文稿出來都大大地驚訝了。高崇文在長武城時,訓練了五千士兵,平常便嚴陣以待好像敵人要到了壹般。
等到這時,宦官使臣到了長武,卯時宣布命令,高崇文辰時就能率五千軍隊出發,兵器用品都不缺少。軍隊到了興元,軍中有損失旅舍食物的行為,高崇文把這些人殺了來巡行示眾。
高崇文率軍走西邊從閬中進入,成功擊退劍門的敵軍,解了對梓潼的包圍,犯上作亂的賊人將領邢泚逃了回去。高崇文把軍隊駐紮在梓州,朝廷於是授予他官職東川節度使。
在此以前,劉辟攻陷東川,捉住了節度使李康;等到崇文攻克了梓州,於是李辟讓李康返回請求能夠洗刷自己已犯下的罪過,崇文因為李康使軍隊打了敗仗讓東川失守,於是斬殺了他。成都北面壹百五十裏處有壹座鹿頭山,據守著兩川重要的地方,劉辟修築城墻來防守,又連接了八座營寨,陳列出互相支援的形勢來抵禦朝廷的軍隊。
這壹天,高崇文在鹿頭城下打敗了兩萬犯上作亂的賊人,雨下得很大,像往下灌壹樣,沒能夠成功進入鹿頭城,於是中止了進攻。第二天,又在堆打敗了千萬的敵軍取得勝利。
堆在鹿頭城的東面,高崇文派遣驍勇的將領高霞寓親自擊鼓,士兵們攀援而上,箭石如雨壹般落下;崇文又命令敢死之士連續攀登,終於奪下了堆,燒毀了他們的營寨,營寨中。
7. 如何學好文言文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8. 翻譯下列古文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①
人之為學⒂,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②而難成;久處壹方③,則習染④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⑤,無車馬之資⑥,猶當⑦博學審問⑧,古人與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11)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12),終無濟(13)於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⑨之好學也。”夫⒁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⑩乎?
字詞註釋
①選自《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②孤陋:學問和見識淺薄。③方;地方。④習染:沾染上某種習氣。習:此指不好的習慣。染:沾染⑤窮僻之域:貧困偏僻的地方。⑥資:費用。⑦猶當:還應當。⑧審問:詳細考究,周密細致地研習。⑨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稽:研討。⑩庶(sh))幾:差不多。(11)面墻:對著墻壁,即壹無所見的意思。(12)子羔、原憲之賢: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子羔,即高柴,春秋衛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13)濟:接濟(14)夫:用於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義。(15)為學:指治學 為:做,求。
道理“為學”不進則退
三個方面談“做學問”1.要有研討的朋友 2.要認真鉆研書中的道理 3.要出門學習生活(或開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