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好心人,幫幫我!

好心人,幫幫我!

梳理高中語文課本選的古詩詞,會發現“月亮意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月亮作為客觀世界中常見的自然風光,為什麽會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月亮影像」的參與會有什麽樣的效果?帶著這些疑問,筆者仔細閱讀了課本上的詩詞以及其他相關書籍資料,收獲甚微。在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月亮經過壹代又壹代文人的修飾和打磨,形成了它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義:(1)月亮有它的沈浮,人有它的悲歡,非常相似。“青樓不在了,月亮為誰圓?”(葉洛《秋別》)感情生於月圓人不圓(團圓);“難舍難分之後,殘月如鉤。”(唐球《瓊州水閣夜行熊官》)為什麽詩人面對碎月會有“不堪”的感覺?恐怕殘月激起了他的孤獨感。(2)冷月與人的淒涼心情頗為相似。詩人喜歡引入月亮來渲染和襯托離別。“天地無分,月影在涼水裏。”(王昌齡《寄李十五》)以冷水中的月影,襯托出離人的孤獨感。(3)月亮和人可以* * *存在於同壹個時空,成為旅行者的同伴,以此來解悶。"我在峽谷中聞到猿的味道,當我在山上看到月亮時."(李白《送友人遊峽》)夜裏聽到峽中猿猴啼哭,難免想起旅途,但好在有山有月的照片,稍感安慰。(4)月亮可以作為表達情意的媒介,因為分隔兩地的人可以看到天上的明月,所以向月亮寄情。“吳州如見月,千裏幸。”(李白《寄張舍人於河東》)月下有詩人情。朋友壹旦看到月亮,便感知到詩人的情意,從而激起對詩人的思念。(5)月亮可以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減輕分離帶來的痛苦。“青山同雲雨,明月曾兩鄉。”無論妳在哪裏,天空下只有壹個月亮,月亮是兩個人的朋友和寄托。(6)月亮溫柔柔順,給人壹種依戀感。“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流時。”(王維《鳥鳴澗》)動靜結合,勾勒出壹幅充滿意趣的優雅靜謐的美麗畫卷,讓生活感受置身其中是多麽美好!等等,可見“月亮意象”的存在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詩歌的內容。下面從營造意境和傳達感情兩個方面對高中課本中的“月亮意象”進行簡要分析。1.創造意境(1)寧靜而美麗的土地松樹林裏有月光,小溪裏有水晶石。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王維《山中的壹個秋夜》)皎潔的月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林中留下斑駁的影子,顯得格外明亮和靜謐。在這樣的月光下,在這樣的氛圍裏,連勞動都成了壹種享受,所以浣女洗衣歸來,漁人下河垂釣,詩意盎然。這所謂“人在畫卷世界中遨遊”,人與自然和諧地融為壹體,於是,我的心與夢在吳與嶽,壹夜飛越鏡湖月。月亮照亮了我的影子,我來到了延河。(李白《夢裏登天目山》)月色近水,湖中映月,人在天上飛,影在水中遊,月與人合壹。月亮成了詩人夢遊中唯壹的伴侶,也是最親密的朋友(詩人壹直把月亮當朋友,“直到,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把我的影子帶給我,讓我們三個”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善良和溫暖溢於言表。所以《月》既交代了詩人夢遊的時間,又營造了壹種美好溫馨的意境。不多久,月亮從東山升起,徘徊在北鬥七星和牛之間。乳白色的霧氣橫貫江面,碧水連天。(蘇軾《赤壁賦》)“盼七月”,詩人“泛舟”赤壁周圍,皎潔的月亮緩緩升向天空。壹望無際的霧,壹望無際的河,壹望無際的夜空,在月亮銀輝的影響下,顯得無邊無垠,渾然壹體,壹幅夜月秋江的美麗畫卷突然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心曠神怡。寒冷而悲傷的土地盡管我們喝了很多酒,但我們並不感到快樂,我們正在分手,這時河面朝著滿月神秘地變寬了。(白居易《琵琶行》)清冷的月光,浸泡在無邊的河水裏,被秋風打得粉碎,映向壹望無際的天空。兩岸的楓葉、楓花在秋風中瑟瑟發抖,到處壹片蕭瑟。這種情況下,主客都“慘”了,朋友近在咫尺,卻即將遠走。怎麽可能不讓人難過!東船靜寂,西船靜寂,我們看到白色的秋月進入了河心。(白居易《琵琶行》)曲終,萬物沈醉,萬物停息,月亮仿佛沈浸在美妙的旋律中,靜靜地將月光灑在江面上,散發出壹點點白光,隨漣漪而動,與曲調的余味互動,共同營造出曲終後清冷幽靜的環境。誰知道我今晚清醒時在哪裏?楊柳岸有小風和殘月。(柳永《雨霖鈴》)這些話原本是在今晚的旅途中想象出來的。我想象著壹只小船靠岸後不久,詩人從夢中醒來,卻只得知Xi小楓吹響了沙沙作響的柳樹,高高地掛著柳枝。整個畫面充滿了悲傷的氣氛,客人的冷淡,風景的靜謐,離別的傷感,都完全凝聚在這幅畫面裏。二十四橋還在,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月亮靜靜地浸在冰冷的湖水裏,隨著水波蕩漾,天空和地面合成壹幅淒涼陰郁的畫面。以前的熱鬧,歡歌笑語壹去不復返,令人心酸!雞啼茅店月,人走板橋霜。(文《上善晨行》)半個月亮還掛在茅店的屋頂上,清冷的光輝伴隨著早期旅人的腳步。就這樣,以“雞聲”、“茅店”、“行人”、“板橋”、“霜降”等場景,畫出了壹幅上山的晨遊圖,展現了壹個寧靜山村的獨特氣息。她的臉!妳能想象春天的風嗎?,桓配空是夜月的靈魂。(杜甫《詠碑》)月色下的茫茫大漠,傳來玉佩清脆的聲音,明朝公主王昭君的魂魄隱隱歸來。然而,“回歸靈魂”是空虛的,是浪費的。生前失寵,離家去鄉下,恨獨域,寫得辛酸憤懣。(3)廣闊而雄偉的星空從空曠的地方傾斜而下,而月亮則順流而上。(杜甫《夜抒胸臆》)大江之中,河水向東流,壹輪明月倒映在河中,隨著河水的流動而浮動。星宿懸岸,遠野茫茫;船前月湧,河水流,生動細致地描繪了河上的夜景。“星落”和“月湧”精致而寬敞,營造出非凡、靜謐而孤寂的濱江夜景。(4)永恒的境界,只是江上的清風,山中的明月,耳朵聽得見,眼睛的顏色看得見。對造物主來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我和我兒子來說都是合適的。(蘇軾《赤壁賦》)東方的水雖已逝去,四川的水還在流;月亮雖然跌宕起伏,連綿不絕,但古往今來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世間萬物和我們壹樣,都是永恒無盡的,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無盡寶藏。我們應該拋棄名利,享受大自然賜予的美麗風景,沈醉於大自然的懷抱,追求壹種精神上的解放。“今人看不到古月,這個月以前拍古人的照片。古人若流水今,* * *望明月。”(李白《飲酒問月》),那是!二、傳達情懷(壹)離別感傷情懷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李漁《於美人》)春花爛漫,秋月高掛,是自然界難得的具有季節特征的美景。然而,在詩人的眼裏,這些卻成了打開他記憶和感情閘門的導火索。花開花落壹次次無情,月升月落壹次次無情,讓他亡國的噩夢壹次次浮現,讓他美好的憧憬壹次次破滅。預計每年的斷腸處,月夜,短松岡。(蘇軾《江正月二十夢》)作者期待,長眠地下的戀人們,在每年的這個哀悼日,為了珍惜這個世界,為了與親人依依不舍,都會心碎。作者設身處地,想象亡妻獨自壹人在寒冷寂寞的“明月”之夜,可謂用心良苦。這份癡情真的是翻天覆地!(2)留戀過去傷害現在。在淮水東邊的舊月,我也是深夜來到女墻。(劉禹錫《石頭城》)造訪六朝奢華之都的“舊月”,見證了這裏徹夜的歡歌、醉酒和無盡的歡樂。然而,曾幾何時,財富和浪漫突然變得空洞。時至今日,只有“舊月”依然從秦淮河以東升起,照耀著這座“空城”,在深夜“歸女墻”。依戀西方真的很感傷!在這裏,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思考,詩人深有感觸,實際上是指“汲取過去,珍惜興亡”。詩人通過明月的意象,深切地哀嘆六朝的興亡和人事變動,悲涼籠罩了全詩,使他讀來倍感悲涼。哦,讓壹個有精神的人去他想去的地方冒險吧,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對著月亮!。(李白《入酒》)若傲,必飲盡,必飲至月。這樣才能有氛圍,有感情的氛圍。月亮是詩人的知音,只有在空靈高潔的月光下,詩人才能縱情豪飲,無所顧忌地看著月亮,讓狂放的狀態飄出來。但在《原野》中,卻流露出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極大不滿和憤怒。月亮是唯壹的觀眾,也是最好的見證人。(4)無奈壓抑的感情人生如夢,壹瓶還是壹個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面對險峻壯闊的三國赤壁,聯想到周瑜年輕時“英姿颯爽”的雄心壯誌,卻屢屢因“生得早,枝繁葉茂”而受挫。詩人極度抑郁,卻找不到傾訴的對象。他要吐槽“江月”談失難酬誌,與月同樂。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月亮作為壹種常見的意象,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它的介入塑造了許多純真的形象,創造了許多悲涼的意境,給了中國文人無數的感傷和慰藉,也給中國文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