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他人受到傷害的心靈,先王就是因為有不忍他人受到傷害的心靈,於是才有不忍百姓受苦受難的政治。拿不忍他人受到傷害的心靈,施行不忍百姓受苦受難的政治,管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東西那樣的容易了。」
3 孔子說:“默默地增加知識,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有什麽難呢?”
學習是壹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是壹個需要靜下心來默默堅持的過程,所以要想學習好的第壹步是自己要能靜下心來。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有興趣;可是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感到厭倦。這是為什麽?其實原因很簡單,只要真正能靜下心來學得進去的人,都不會感到厭倦,反而會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學而不厭的關鍵,還是要培養起自己學習的興趣。比如打麻將,有些人壹上桌子可以連續打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如果壹個人的學習興趣也能濃厚到像對待麻將的喜好壹樣,還有什麽東西會學不好呢?
“誨人不倦”,是指我們在指導別人的時候不感到疲倦,怎樣才能做到這壹點呢?同樣離不開壹個興趣。兩個喜歡打麻將的人,不管他們學問高低,只要談起麻將來,總是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從來不會感到厭倦。當然,要做到誨人不倦的另壹個要點就是要有愛心和耐心。
“學而不思則罔(受欺),思而不學則殆(疑惑)。”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茫然無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務學,其思考便是沒有根據的空想,也會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學,又重思,學習與思考相結合,這是求得知識的必要方法。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這句不用了吧!
4 禹率眾劈開山脈,淮河水頓時傾瀉而出,順流而下,不再泛濫,劈開的山也變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荊山和塗山。
5 此正明學《易》之君子,於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兇為吉,又能中興易道以昭示於天下萬世也。
6 正月的壹個吉日,舜在堯的太廟接受了禪讓的冊名
7 “璇璣玉衡”壹詞出自中國古籍《尚書·舜典》,原文是“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由於記載簡略,含意難以理解,從漢代起就產生兩種不同看法:壹主星象說,壹主儀器說。司馬遷主張璇璣玉衡就是北鬥七星,《史記·天官書》上說:“北鬥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緯書《春秋運鬥樞》更把北鬥七星的名稱與璇璣玉衡聯系起來:“北鬥七星第壹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壹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柄),合為鬥。居陰布陽,故稱北鬥。”《晉書·天文誌》則三星為玉衡。”與司馬遷的主張略有不同。此外,又有北極(北辰)說,例如伏勝在《尚書大傳》中寫道:“璇者,還也,璣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行動者大,謂之璇璣,是故璇璣謂之北極。”《說苑》則說:“璇璣謂北辰,勺陳樞星也。”《周髀算經》稱北辰皆曰璇璣,而《星經》又有不同的說法:“璇璣者謂北極星也,玉衡者謂北鬥九星也。”以上均主星象說。
從漢代起,認為璇璣玉衡是儀器的也大有人在,孔安國說:璇璣玉衡為“正天之器,可運轉”,肯定璇璣玉衡為儀器。鄭玄說:“運動為璣,持正為衡,以玉為之,視其行度。”這也是指的儀器。更有人主張璇璣玉衡就是渾儀(見渾儀和渾象),馬融說:“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璣衡壹事。璣衡者,即今之渾儀也。”三國時王蕃說:“渾儀羲和氏舊器,歷代相傳謂之璣衡。”而北宋的蘇頌認為璇璣玉衡是渾儀中的四遊儀
8
華夏先王們在遇到大事的時候,會按慣例采用聚會的方式向上帝禱告,同時告祭祖靈,祈望上帝和祖先在天之靈帶領他們、祝福他們。
7、有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8、肆類於上帝,堙於六宗
也可用上理解!
9望於山川,遍於群神。(九州名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皆壹時望祭之。群神謂丘陵、墳衍、古之聖賢,皆祭之。○墳,扶雲反。衍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