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守宏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設研06級 214063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以前只是聽說而已,在遊覽過蘇州園林的壹些景點和觀看過蘇園六紀之後,深有感觸。且不說蘇州園林整體造物和寫意的博大與精深,而僅僅蘇園的壹個小景——漏窗就足以讓妳為之贊不絕口。
漏窗是壹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是構成園林景觀的壹種建築藝術處理工藝;為園林裝飾小品,是我國獨特的建築形式,外觀為不封閉的空窗,窗洞中裝飾著各種鏤空花紋,所以又稱漏花窗、花窗。
而在漏窗中,又以蘇州園林漏窗最具代表性。蘇州園林是窗的藝術博物館,僅漏窗就有近千。這些窗的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屬工藝美術的上品,制作精細而不庸俗,有的看似簡樸其實別具匠心。
1. 廊墻上開設漏窗,既增加了墻面的明快和靈巧效果,又通風采光,壹舉兩得。
漏窗,蘇州園林的點睛之筆。漏窗本身有景,窗內窗外之景又互為借用,隔墻的山水亭臺、花草樹木,透過漏窗,或隱約可見,或明朗入目,移步觀景,畫面則更加變化多端,目不暇接。如滄浪亭漏窗有壹百零八,圖案花紋構作精巧、變換多端、無壹雷同,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獨樹壹幟,成為日後造園的藍本。留園長廊就有三十多種漏窗。而最具意義當推獅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書、畫四漏窗。四個不同形狀的漏窗中,依次塑有古琴、圍棋棋盤、函裝線書、畫卷,這些富於鮮明文化特色的圖案內容,為園林增添了不少的雅氣……
漏窗大多設置在園林內部的分隔墻面上,以長廊和半通透的庭院為多。透過漏窗,景區似隔非隔,似隱非現,光影迷離斑駁,可望而不可即,隨著遊人的腳步移動,景色也隨之變化,平直的墻面有了它,便增添了無盡的生氣和流動變幻感。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圍墻上,以避免泄景。如果為增強圍墻的局部觀賞功能,則常在圍墻的壹側做成漏窗模樣,實際上並不透空,另壹側仍然是普通墻面。
2.漏窗的技術傳承以前都由師傅口傳身教,或借助簡單的示意圖,佳作固多,失傳的也不少。
漏窗圖案變化多端,千姿百態,漏窗本身和由它構成的框景,如壹幅幅立體圖畫,小中見大,引人入勝。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同壹園林中,不會有雷同的漏窗出現。
漏窗花樣繁多,最簡易的漏窗是按民居原型,用瓦片疊置成魚鱗、疊錠、連錢或用條磚疊置。根據制作漏窗的材料不同,可以把漏窗分成磚瓦搭砌漏窗、磚細漏窗、堆塑漏窗、鋼網水泥砂漿築粉漏窗,燒制漏窗等。其中磚瓦木搭砌漏窗為傳統做法,壹般用磚作為邊框,窗芯選用板瓦、筒瓦、木片、竹筋(或鐵片、鐵條)等,各構件之間的以麻絲紙筋灰漿粘結,使之成壹體,其頂部設置過梁;磚細漏窗則由磚細構件構成,其節點傳統上以油灰為粘結材料,必要時或有可能適當以竹梢、鋼絲等粘結各構件。堆塑漏窗是以紙筋灰漿為主材塑成的漏窗,邊框與搭設砌窗相似,中間的圖案以鐵絲等構成骨架,再以紙筋灰漿多層粉成,僅在特別顯要的地方使用,現存極少;鋼網水泥砂漿築粉漏窗是當前常用的,以鋼絲網、鋼筋、水泥做主要骨架,然後對面層粉刷修飾,其外框砼質為多,具有材料來源方便,圖案變化不受材料制約,制成後比較牢固等優點;細石磚澆搗花窗的不足是圖案單壹,且芯的寬度不易掌握,在造園工程上不很適宜;燒制花窗用琉璃材料制作,是近代工藝,圖案色彩都很單調,也不適宜於古典園林,僅在獅子林西側山上的走廊上有少數幾處。
漏窗中部的窗芯彎曲變化繁多,形成了不同的圖案,姿態繁復,不下數百種,從大處區分,可以把圖案分成硬景和軟景二類。所謂硬景是指其窗芯線條都為直線,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幹塊有角的幾何圖形;而軟景是指窗芯呈彎曲狀,由此組成的圖形無明顯的轉角。兩者相比較,前者線條棱角分明,順直挺拔;後者線條曲折迂回,體現了不同的觀賞效果。構圖可分為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兩類,但也往往混合運用。幾何圖案多由直線、弧線、圓形等組成。全用直線的有定勝、六角景、菱花、書條、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線的有魚鱗、錢紋、球紋、秋葉、海棠、葵花、如意、波紋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線條構成的有壽字、萬字海棠、六角穿梅等。自然形體取材範圍較廣,圖案題材多取象征吉祥或風雅的動植物,屬於花卉題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蘭、菊、芭蕉、荷花等,屬鳥獸的有獅、虎、雲龍、鳳凰、喜鵲、蝙蝠,以及松鶴圖、柏鹿圖等,物品題材有花瓶、聚寶盆、文房四寶和博古等,還有表現戲劇人物和故事、象形文字的圖案。堆塑漏窗以軟景為主,圖案壹般以吉祥物為主題。磚細漏窗硬景較多,有的以直線條形成的,也有的以大塊磚細件雕刻而成。
蘇州古典園林中出色的漏窗景觀不勝枚舉,滄浪亭、拙政園、怡園都有長長的復廊,廊間以壹個個的漏窗溝通,空靈異常。尤其是滄浪亭沿河墻上,壹字排開,連綿不斷,透過水光雲影,讓人感到園外的滄浪之水仿佛是園中之物,“借景”效果特別顯著。總之,蘇州園林每壹個漏窗幾乎都能表現壹種場景,敘述壹個故事,展現壹種寓意。真是妙哉!妙哉!
作者:聶守宏 聯系:niesh666@163.com
蘇州園林造林藝術手法探析
[來源]中國室內設計師聯盟 [作者] [發表時間]2007-10-6
看了關於蘇州園林的記錄片,余猶未盡。於是又親自去蘇州遊覽的壹趟, 收獲頗豐。下面就造林的藝術手法對蘇州園林進行分析。
園林是壹種藝術對象,其藝術性就在於組成園林的各個部分,如園林中的建築、山石、池水、林木、鋪地、墻坦、路、橋等等,按壹定的藝術手法組成種種美的景觀。要使這些部分以及由它們所組成的景觀產生美感,就須用園林藝術的種種手法;否則會不倫不類,甚至難以入目。
蘇州的造園家運用獨特的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裏,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築,並用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家具陳設和各式擺件等來反映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使人“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藝術境地。
園林作為壹種藝術對象,其手法有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總體布局、疊山理水、林木花草、各類建築、鋪地路橋,以及各種組景手法。
園林總體形象可謂園之命脈。要塑造好園林,首先須確立這個園的主題,是以池水為主還是以山石為主;以林木為主還是以花為主。或者還有園林文化的主題。網師園,其實是在意象“網師”(即漁翁)之情趣。“漁、樵、耕、讀”,“琴、棋、書、畫”之類,常為文人園之主題。也或者像留園,意象的是廬山之景。
疊山理水是園林藝術中十分關鍵的部分。假山的設計要懂得美之所在,例如滄浪亭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土石相間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機勃勃,翠竹搖影於其間,藤蔓垂掛於其上,自有壹番山林野趣。建築亦大多環山,並以長廊相接。
理水要懂得水的藝術,人堆的山稱假山,但園林中水池不說“假水”。可是園林之水,其實也是由人工構造而成的,池水的形狀、水岸的構築,都是認為的。認為之水,要做的自然,是湖若溪,必須有壹定的藝術手法。
蘇州園林的水池形狀,多為不規則行的;如怡園廊西為全園主景區,池水居中,環以假山、花木及建築。中部水面聚集,東西兩端狹長,並建曲橋、水門,以示池水回環、涓涓不盡之意。池北假山,全用優美湖石堆疊,山雖不高而有峰巒洞谷,與樹木山亭相映。
園林之水,既然意象的是自然之水,所謂江河湖泊之屬,因此水應當是活的,要做得有源有流。蘇州網師園內的大水池,其東南西、北兩處,水潛入水灣岸縫,有不盡之意,謂之來龍去脈。
林木與園景,總是壹體化來布置,什麽地方要叢木,什麽地方須植單株,何種樹要群植,何種樹要宜獨植,都有講究。如蘇州拙政園中的海棠春塢,園內有大樹,榆枸連柯,十分罕見,今以亭亭如蓋;而園香堂對面的小島上則林木濃郁,有叢林之感。又如原來獅子林北部有古松五棵,故又名“五松園”。五棵松樹沒有被保留下來,在原址東側後有元代所植古柏數棵,蒼虬如鐵,成為獅子林主景之壹。
園林中的建築,其實也和樹木壹樣,自然得體,不同於住宅,都是嚴謹的中軸線四合院。蘇州怡園中的建築,順著水池自由自在地布置。蘇州暢園中的廊,曲曲折折,看似無規則,但卻是應“自然”二字,而且這種曲折變化,均與觀景有關,妙在其中。
任何建築都需要立意,然後才能有圖紙。蘇州園林的立意除了與喧鬧的城市隔開享受幽靜和閑適,很重要的壹點是要在有限的環境中創造壹個濃縮的自然環境,“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意境。達到這樣的效果似乎需要頗費壹番心思,而中國傳統的詩和畫為蘇州園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在造園時,建造者借助中國山水花鳥畫表達的情趣和唐詩宋詞中描述的意境,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變換無窮、設計百出的安排,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才達到了在園林中遊賞,即像在品詩,又像在賞畫的效果,使蘇州園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絕無雷同。
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它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