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臘祭歷史祭祀活動

臘祭歷史祭祀活動

臘八節起源於古代的“臘祭”,到南北朝時期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臘”是古代的壹種祭祀儀式,“臘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時的人們在壹年的最後壹個月去。野外獵取各種野獸,用於祭祀百神,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但當時“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臘祭”是“擇機舉行”。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

《說文解字》中解釋“臘”字:“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到南北朝時期,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臘祭”才被固定到臘月初八這壹天,因此有了臘八節。

“臘祭”原是神農氏(壹說伊耆氏)時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歲終出祭”。由於宗教、風俗自身的保守性和歷代統治階級出於自身目的提倡,這種產生於生產力低下的原始時代的傳統禮俗,壹直保留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各個歷史時期,沿襲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演化為“春節”的習俗。

臘祭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現今的臘八節,祭竈節均由此而來。

臘祭這種風俗最早始於周代。不論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舉行壹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壹年中之最,這次祭祀活動的名稱就稱作“臘”,有多種古籍為證:《玉燭寶典》:“臘,壹歲之大祭。”《獨斷》:“臘者,歲終大祭。”《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壹歲之中盛於此節。”古人逢臘月就要圍獵,以捕獲的禽獸作“犧牲”祭祖宗。據《風俗通》記載:“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或者臘接也,新故交接,狎獵大祭以報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臘”就是打獵,用打來的野獸進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現在人們還習慣把臘月腌制的豬肉,稱為“臘肉”。

《詩經》中描寫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來臨後,要釀酒、生火、用煙熏走老鼠、清掃垃圾準備臘祭,這和現代人們年前的備辦年貨,打掃衛生何其相似。到臘祭時,人們又“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這和我們過年的氣氛又何其相似啊。春秋末,子貢曾目睹臘祭盛況,他感慨地說:“壹國之人皆若狂。”

古籍中了解到上古時期也有歲首祭祀和議政、宣政的儀式。《尚書·舜典》中載:月正元日帝舜到太廟中祭祀帝堯,和四方君長***議國政,並大開明堂四門,向百姓頒布政令。我想這可能就是後世君臣新年朝賀拜年的濫觴吧。

臘祭和歲首祭祀時間接近,尾首相連,所以秦漢時期把這兩祭並稱為“正臘”,以後兩祭又演變為包括年前和歲後為期近壹個月的廣義上的春節。

春節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臘祭”,這是壹年歲終的隆重祭祀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用獵獲的物品和生產的果實酬神,感謝諸神壹年來的賜予,並祈求來年的豐收和保佑。同時還有動人心魄的驅邪禳災儀式和***享豐收果實的歡慶場面。

當時的臘祭活動《周禮》中就記載,每逢臘祭周人要舉行驅疫行儺的儀式。這種原始的巫舞壹直延續到漢代以後,《後漢書·禮儀誌》中描繪漢宮中舉行行儺儀式時,要選出黃門子第10至12歲的少年***120人為逐鬼的童子,他們都頭戴大紅頭幘,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還有為首1人扮演驅邪之神方相氏。方相氏為主舞者,頭戴面具,身披熊皮,手持戈矛盾牌,同時率領12人扮成的野獸與120童子呼喊舞蹈,擊鼓而行,其聲威氣勢著實令人心悸。

1954年,山東沂南發現了壹塊漢墓畫像石,內容便是驅疫行儺。上面刻有十幾個面目猙獰的兇神,而象征著邪魔的怪獸正四散逃奔。整個畫面雖然誇張、怪誕,卻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古代儺舞儀式之盛況。

臘祭另有大祭典禮、祈年求福等活動,更不乏享受豐收、祝壽宴飲的喜慶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