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與蛟龍有什麽區別?

龍與蛟龍有什麽區別?

壹、區別如下:

1、區別壹:

龍是壹種神物,蛟是壹種動物,又稱地隱。?

2、區別二:

蛟的尾巴光禿禿的。與蛇的尾巴根本就沒有區別。相傳,壹只老虎到思州壹個水潭飲水,潭中的蛟龍(大概是龍的模糊集合對象之壹灣鱷吧)認為這只虎侵犯了自己的領地,就跳出水面與虎搏戰,結果渴虎不敵餓蛟,被“尾而食之”,即用尾巴擊昏纏起吞吃了。蘇東坡據此作詩道:“潛鱗有餓蛟,掉尾取渴虎”。?

3、區別三:

爪子不同,龍有兩對爪子,但是蛟卻只有壹對爪子。

4、區別四:

角頭不同, 蛟頭上無角,或只有壹直角。蛟龍的角是直而短,沒有分岔,不像龍,龍是兩只分叉的。

5、區別五:

眼睛不同,龍的眼睛是鼓出來的,而蛟龍則不是那樣半突出來。

6、區別六:

蛟是水龍,被認為是主江河的。 而龍是通稱,如果有特指,應該是翻騰在雲裏,負責主雨的。

二、蛟龍

1、蛟龍即蛟,是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擁有龍族血脈的水獸(包括魚蛇等水族)在朝龍進化時的其中壹個物種,只要再渡過難劫就可以化為真龍,都有強大的力量。

2、形狀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小角名虬,小者名蛟。

3、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後方可化龍,因此龍是蛟龍變化前的原型。

4、古籍記載

(1)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說文》其中有虎蛟。

(2)註:“蛟似蛇四足,龍屬。”母龍曰蛟。――《抱樸子》

(3)義興水中有蛟。(蛟,這裏指鼉,鱷壹類的動物。)――《世說新語·自新》又如:蛟虬(蛟與虬。

(4)虬:古代傳說中壹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說為蛟龍之屬的壹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5)又有古書說是無角龍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 乘六蛟兮蜿蟬。―-《九思·守誌》

三、龍

1、龍是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龍代表著神聖皇權,統治四海之力。

2、形狀為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

3、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為龍,大者稱龍。

4、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於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5、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但 1996 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壹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註。

6、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壹特征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

7、著名學者聞壹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壹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擴展資料:

1、蛟的壹只爪子上只有三個手爪,而龍有五爪,在蛟進化到龍之見會長出壹只爪子那時候叫做蛟龍 ,只有他長到五爪之時才能稱得上是壹條龍,而龍到五爪之時就是壯年,那是他的力量和壹切都已經達到最大化了,所以有人說《蛟三龍四 至尊神龍分五爪》只要有五爪的龍都叫神龍。

2、四、蛟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3、龍原本是中華先民崇拜對象,但隨著專制程度的不斷加深,君權之日益膨脹,帝王之家憑借政治優勢,將龍據為己有。《呂氏春秋》中,便有將晉文公“喻之為龍”的記載。其後有秦始皇稱“祖龍”之說。秦漢以後,龍已定型為帝王化身,皇室專利。皇帝為“真龍天子”,出生曰“真龍天降”,駕崩稱“龍禦上賓”;所居者龍庭,臥者龍床,座者龍椅,穿者龍袍。

4、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壹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5、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壹。《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6、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7、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8、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後方可化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龍、百度百科-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