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誌》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
1.兵訣評 18卷
收錄了《武經七書》,並選錄《太白陰經》、《虎鈐經》的部分內容,加以評點。認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武備誌》天啟元年本,下同),學兵訣不可不讀《孫子》。
2.戰略考 33卷
以時間為序,從戰略的高度選錄了從春秋到元各代有參考價值的六百余個戰例。所選註重奇略,“足益人意誌”。如,吳越爭霸,勾踐的臥薪嘗膽、乘虛搗隙;馬陵之戰,孫臏的減竈示弱,誘敵入伏;赤壁之戰,孫劉的聯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戰,苻堅的分兵冒進,謝玄的以戰為守;虎牢之戰,李世民的據險扼要,疲敵制勝;蔡州之戰,李愬的乘虛奇襲等等戰法。又如諸葛亮的據荊益、和諸戎、結孫權、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決策;嶽飛的行營田,連河朔、搗中原、以復故土的計劃;成吉思□的避潼關、假宋道、下唐鄧、搗大梁的謀略,等等。其所錄戰例大都是以奇謀偉略取勝的,在緊要之處均有所評點。
3.陣練制 41卷
分陣和練兩部分。
陣,載西周至明代各種陣法,配以 319幅陣圖,所收較《續武經總要》為多,以諸葛亮的八陣、李靖的六花陣、戚繼光的鴛鴦陣為詳。陣有說記,有辯證。“記”載“聖王賢將”所立之陣,予以廣揚;“辯”言唐宋偽托附會之陣,予以廓清。對古陣圖,“舉而合之”又“陳異同之說”,其中“有最卑淺而無當者,然廢之適足以惑世”,此亦“鮮所刪鏟,陳所掊擊,以廣學者之目”。
練,詳記選士練卒之法,包括選士、編伍、懸令賞罰、教旗、教藝五方面內容,選自唐、宋、明有關兵書中的律令,尤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重。如編伍,推戚氏編步、編騎、編車、編水之法;懸令賞罰,采自《行軍需知》、《練兵實紀》中的作戰、訓練條約。認為“士不選,則不可練”, “士不練,則不可以陣,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營,不可以戰”,所以“練為最要”。
茅元儀認為,古代陣法失傳,後人便胡編亂造。他把這些圖繪制下來,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視聽。“練”又分選士、編伍、懸令教旗,教藝五個部分,詳細地記載了士卒的選練方法,其中包括士卒的選拔淘汰,車、步、騎、北兵的編伍,賞罰賞律例,教兵方法,兵器訓練等。內容多采自《太白陰經》、《虎鈐經》、《行軍需知》、《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
4.軍資乘 55卷
分營、戰、攻、守、水、火、餉、馬八類,下設65項細目,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行軍設營、作戰布陣、旌旗號令、審時料敵、攻守城池、配制火藥、造用火器、河海運輸、戰船軍馬、屯田開礦、糧餉供應、人馬醫護等事項,頗為詳備。如收錄的攻守器具、戰車艦、船、各種兵器就達600種。其中火器180多種,有陸戰用、有水戰用、有飛鏢式,也有地雷式,在中國古代的兵書中是最多的。
5.占度載 93卷
分占和度兩部分。
占即占天,主要記載天文氣象。子目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雲、占風雨、占風、占蒙霧、占紅霓、占霞、占雨雹、占雷電、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等。這部分內容是把自然與人事聯壹起,認為某種天象往往就是某種人事即將發生的征兆。如“天色慘白,風聲淒切,大兵起”。
度即度地,記載兵要地誌,分方輿、鎮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類,圖文並舉地敘述了地理形勢、關塞險要、海陸敵情、衛所部署、督撫監司、將領兵額、兵源財賦等等內容。指出,兵家談地理或無方輿之概、戶口兵馬之數,或缺關塞險要,“非所以言武備也,故我誌武備,經之以度”。記載了明代山川形勢、關隘要塞、道裏遠近,州府及衛所設置,兵馬駐防督撫監司、鎮守將領、錢糧兵額等。
清代各刻本的區別.
清初復刻本
這是《武備誌》傳世較多的刻本,看起來很象明刻本, 所以壹些圖書館便據序言時間,著錄為明天啟元年刻本。實際上此本是清代據明本復刻本。
對明代本做了如下改動:
(1)為避清諱對原序言進行了改動,如:茅元儀自序第2頁前半頁第4行“東胡” 改刻為“兵戈”;郎文喚序第2頁後半頁第1行“辛酋東師敗績” 改刻為“歲時邊師敗績”,第3頁前半面第2行“胡元”改刻為“前元”;張師繹序第2頁前半頁第3行“建夷匪茹”改刻為“邊陲告警”,第2頁前半頁第4行“躪撫順,逼沈陽” 改刻為“踞要津,奇糧糇”,第7頁前半頁第5
行“滿奴” 改刻為“滿敵”。並且抽掉了李維禎序。 (2) 6篇序言連續計算頁數,其版式亦相同,四周單欄,無界行, 與明天啟刻本(據《四庫禁毀書叢刊》影印本)迥異。另外,有的圖書館所藏此本,只有茅元儀1篇自序。自序版式為四周雙欄,有界行,版心有魚尾。第2頁前半頁第4行“東胡” 改刻為“幹戈”。此序與現存各本均不相同,很可能是書肆為了售書的需要而單刻的序言。
(3)字體與明刻本有別;斷版情況與明刻本完全不同。
(4)正文中凡對清“違礙之語” 均缺字,刻成墨圍“口”, 如第205卷第1頁後半頁第5行“東北有口口口口口口等”缺“建州毛憐女真”6字,第2頁後半頁第5行“東北口口口國”, 缺“夷女真”3字, 等等:
(5)抽去了第228卷《四夷》中的《女真考》篇題及其絕大部分內容, 只保留了“衛所都司” 這壹少部分內容。
2 蓮溪草堂重印本
《武備誌》之明天啟元年南京刻版,幸免毀於明末兵燹,被汪允文收藏。汪允文,錢塘(今杭州)人,室號蓮溪草堂。他對收藏的明刻板塊進行挖改修補後,進行了重印。書名頁左下方著有“蓮溪草堂藏板”字樣,另蓋有朱色篆字“聚錦堂”方印,似為發行機構的印記。
蓮溪草堂本與明刻明印本的字體、版式、版框大小以及斷板情況均相同,首卷第1頁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寫,高梁刻”。正文中對清政權不敬之語不避諱,修版時也未壹壹挖補,保留了明版書的原貌。
不同的是:
(1)抽去了對清政權不敬之語較多的李維禎等6人的序言;
(2)挖掉了茅元儀自序第2頁上的“東胡” 二字。這兩字的位置為空白,並留有挖板的跡;
(3)板塊有損壞, 內有不少缺字,如《兵訣評·李衛公問對壹》第5頁後半頁第9行缺最後壹字“制”,第6頁前半頁第1行缺最後壹字“則”,第7頁後半頁第9行缺最後二字“睹
其”,第11頁第1行缺最後壹字“聘”, 《兵訣評·三略·上略》第13頁第2行缺壹字“屬”, 《李衛公問對三》第7頁後半頁第9行缺五字“萌也及其成” 等等。但據考家
考證,這些缺字不屬避諱, 屬於時間過長,版塊損壞;
(4)有許多漫漶之處,並且多出現在版框四周,版框外的眉批尤甚。這些特征都說明蓮溪草堂本為明刻清修版後重印本。
3 清道光活宇本
清至道光時, 已開書禁, 《武備誌》至此得以公開印行。這時的公開印本是木活字本。書前增收了“明史節錄” (壹段錄自“孫承宗傳”,壹段錄自“滿桂傳”) 和“茅待詔小傳” (錄自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此本系據清初刻本用木活字重新排印,前無李維禎等6人序言,茅元儀自序中的“東胡”改排為“幹戈”,正文中,和清初刻本壹樣,對清“違礙之語”挖掉加墨圍“口” 代替。亦抽去《四夷》中《女真考》的內容, 並將篇題改“《口口考》缺”。所挖避諱之詞較清初刻本更嚴,不僅將對後金不敬之語去掉,就連壹些可能對後金引起不敬的同音詞也改為墨圍,如第237卷《占度載·度·四夷·海外諸國》第1頁本來講的賞罰條款,其中壹句“罰金重誅戮,沒財產”, “罰金” 與“伐金” 音同,擔心會引起對後金不敬之嫌,便改為“口口口誅戮,沒財產”。遇“玄”“弘”等字均避諱。
4 清末湖南刻本
清末湖南刻本系以日本寬文4年刻本為底本復刻。現南方多家圖書館有藏。此本和日本刻本壹樣,保留了李維禎等6篇序,對清“違礙之語” 未做挖改,從內容上保留了明本原貌。但是此本用紙較劣(湖南紙),刀法笨拙,印刷不精,常有漫漶之處,並問有日文假名的痕跡。全書依仍日刻本之舊, 日刻本刻錯,亦隨之刻錯,如: 郎序第l頁後半頁第l行依日刻本錯刻成“曾宣靖布”, 眉批亦刻有方框,全書最後壹頁照底本刻上了“寬文四年甲辰涼月洛陽隱士石齋鵜子直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