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的拼音:[bó] 。
博(拼音:bó)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
本義壹般認為指大;引申指豐富、寬廣,如:淵博;又引申指廣泛、普遍,如:博覽;又引申指通曉、知道得多,如:博古通今;又指古代的壹種棋戲,後泛指拿財物作註比輸贏。
壹說本義是搏鬥,豐富、寬廣是假借義。但實際上,“博”很少用來表示打鬥。現代漢語中,“博”不能與“搏”通用。
古籍釋義:
原文:
大通也。從十從尃。尃,布也。補各切(bó)。
註釋:
①大通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當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從十從尃: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四方中央無不尃也。“
譯文:
廣大,精通。由“十”、“尃”會意,尃是分布的意思。
說文解字註:
大通也。
註:凡取於人易為力曰博,《陳風》鄭箋:交博好也。
從十、博。
註:會意。
尃,布也。
註:亦聲。補各切。五部。
子集下十部 博;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10。
《唐韻》補各切。《集韻》《韻會》《正韻》伯各切。並邦入聲。《說文》:大通也。從十尃。尃,布也,亦聲。徐曰:十者,成數也。《玉篇》:廣也,通也。《增韻》:普也。《荀子·修身篇》:多聞曰博。
又《韻會》貿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戲。《家語》:君子不博,為其兼行惡道故也。
又州名。《韻會》:春秋,齊之聊攝隨為博州。
又姓。《韻會》:古有博勞,善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