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甫田
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農夫之慶。琴瑟擊鼓,以禦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註釋
(1)倬:廣闊。甫:大。
(2)十千:言其多。
(3)有年:豐收年。
(4)適:去,至。
(5)耘:鋤草。耔(zǐ):培土。
(6)黍稷:谷類作物。薿(nǐ)薿:茂盛的樣子。
(7)攸:乃,就。介:長大。止:至。
(8)烝:進呈。髦士:英俊人士。
(9)齊(zī)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
(10)犧:祭祀用的純毛牲口。
(11)以:用作。社:祭土地神。方:祭四方神。
(12)臧:好,此指豐收。
(13)禦(yà):同“迓”,迎接。田祖:指神農氏。
(14)祈:祈禱求告。
(15)谷:養活。士女:貴族男女。
(16)曾孫:周王自稱,相對神靈和祖先而言。止:語助詞。
(17)馌(yè):送飯。
(18)田畯:農官。
(19)旨:美味。
(20)易:治理。
(21)終:既。有:富足。
(22)克:能。敏:勤快。
(23)茨:茅屋頂。粱:橋梁。
(24)庾:糧倉。
(25)坻(chí):小丘。京:岡巒。
(26)箱:車箱。
(27)介福:大福。
譯文
那片田地多麽寬廣,每年能收千萬擔糧。我拿出其中的陳谷,來把我的農夫供養。遇上古來少見的好年成,快去南畝走壹趟。只見有的鋤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長大成熟後,田官向我來獻上。
為我備好祭祀用的谷物,還有那毛色純壹的羔羊,請土地和四方神靈來分享。我的莊稼既獲豐收,就是農夫的喜慶和報償。大家彈起琴瑟敲起鼓,迎來神農表述願望,祈求上蒼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豐茂茁壯,讓老爺小姐們溫飽永昌。
曾孫興致勃勃地來到田間,帶著妻子和兒女,把飯菜親自送到南畝旁。田官見了格外高興,特意叫來左右農人,壹起把滋味細細品嘗。壯實的禾谷覆蓋著長隴,長得又好又多豐收在望。曾孫見了非常滿意,不時將農夫的勤勉誇獎。
曾孫的莊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頂和橋梁。曾孫的糧倉裝得滿滿,就像小丘和山岡。快快築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車馬萬輛。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裝上,農夫們相互慶賀喜氣洋洋。這是神靈回報曾孫的大福,祝願他長命百歲萬壽無疆。
鑒賞
此詩之作,《毛詩序》說:“刺幽王也。君子傷今思古焉。”鄭玄箋說:“刺者刺其倉廩空虛,政煩賦重,農人失職。”宋人朱熹首先對此說表示異議,他認為“此詩述公卿有田祿者,力於農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詩集傳》)。現從詩的內容來看,朱熹的看法比較符合實際;但詩中自稱“曾孫”,按周代君王對祖先和神靈的稱呼習慣,則作者當是君王本人,或者至少是代君王而作。
樂歌***分四章。第壹章首述大田農事。這是壹片廣袤肥沃的農田,每年都能收獲上萬擔米糧。靠著儲存在倉內的谷物,養活了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人,並取得了自古以來年復壹年的好收成。這天土地的擁有者興致勃勃地來到南畝巡視,只見那裏的農人有的在鋤草,有的在為禾苗培土,田裏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長滿了。他心裏壹高興,眼前仿佛出現了莊稼成熟後由田官獻上時的情景。這壹章鋪述事實,在整首樂歌中為以下幾章的展開祭祀作鋪墊。
第二章即寫為了祈盼豐收,虔誠地舉行了祭神儀式。周王派人取來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裝上了精選的谷物,又讓人供上肥美的牛羊,開始了對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農人們也因田裏的莊稼長得異常的好,個個喜笑顏開地彈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同迎接農神的光臨。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禱: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裏的莊稼能得到豐厚的收獲,讓男男*豐衣足食。從這章的描寫中,可以想見遠古時代的先民,對於土地是懷著怎樣壹種崇敬的心情;而那種古老的祭祀儀式,也反映出當時民風的粗獷和熱烈。
第三章進壹步寫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儀式之後的親自督耕。和他壹起來到田間的,還有他的妻子兒女。他們為辛勤勞作的農人帶來了親手做的飯菜。正在地裏察看的田官見了欣喜異常,連忙叫來身邊的農人,壹起來嘗嘗飯菜的滋味。周王這時望著眼前豐收在望的景象,臉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斷稱贊農人的辛勞勤勉。與前章相比,這章的內容頗有生活氣息;周王的馌田,亦為後來歷代帝王勸農所效法,被稱為德政。
末章則專記豐收景象及對周王的美好祝願。到了收獲的季節,地裏的莊稼果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不但場院上的糧食堆積如屋,而且倉中的谷物也裝得滿滿的,就像壹座座小山岡。於是農人們為趕造糧倉和車輛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為豐收而慶賀,心中感激神靈的賜福,祝願周王萬壽無疆。這壹章的特點是充滿了豐收後的喜悅,讓人不覺沈醉在壹種滿足和歡樂之中。
以往的研究總認為《小雅》多刺幽、厲,而思文、武,這壹般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對這首《甫田》詩來說,則有些牽強。讀者從中讀到的,分明是上古時代先民對於農業的重視,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裏對與農業相關的神靈的無限崇拜;而其中夾雜對農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寫,正反映了農業古國的原始風貌。因此這首樂歌的價值,與其說是在文學方面,倒不如說更多地體現在史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