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文化壹直面對著現代性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提升,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深入,現代性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不僅未曾消失,反而愈加凸顯。為自覺應對挑戰、積極抓住機遇,凱風學者項目將“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建構”確立為核心方向,積極倡導文化交流,在繼承自身傳統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全球眼光,在吸收其他文化優長的同時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承續,建構中國文化的現代性。
凱風學者項目是壹項針對人文學者的全面而持續的支持計劃,致力於通過富有創新性和影響力的系列實踐,實現高端社會資源與學術資源的良性互動。它甄選並支持人文領域最有成就的壹批學者,是高端的學者支持計劃;它倡導資金資助之外的全面支持,是實踐型的學者支持計劃;它強調各方的互動與交流,是合作型的學者支持計劃。
本項目將遴選壹批卓有成就的人文學者,給予他們持續性的資助,協助他們參與、組織高水平的國際交流及創新性的文化實踐,激勵他們在已有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建構進行深入地理論思考和系統研究,從學院思入社會、從中國溝通世界、從歷史通往未來。
匯聚壹批擁有相似理念的精英學者,相互切磋砥礪,探尋文化之道。首批凱風學者包括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劉東教授、李伯重教授,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復旦大學姚大力教授,美國杜克大學阿裏夫·德裏克(ArifDirlik)教授,英國劍橋大學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教授,法國法蘭西學院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urguière)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梅維恒(Victor H.Mair)教授。
陳來教授,祖籍浙江溫州。1976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研究院院長,並擔任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朱熹研究會會長、馮友蘭研究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等。此外,他還兼任香港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並先後客座於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關西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中央大學等著名學府。
劉東教授生於1955年。198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哲學系,1985年考入中國社科院,師從李澤厚先生,1989年夏完成有關宋代美學的博士論文《審美文化的興盛與失落》,並於次年通過答辯獲得學位。先後任教於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任國學研究院副院長,主持日常院務及《王國維紀念講座》和國學工作坊。
劉迎勝教授生於1947年,1981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特聘兼職教授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合作主持陳寅恪紀念講座,並長期擔任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中國蒙古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海交史研究會與中國蒙古學學會副理事長。
德裏克教授1940年生於土耳其,原是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最近剛以俄勒岡大學“耐特社會科學講座教授”(Knight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的身份榮休。他既是著名的漢學家,也是著名的社會理論家,既精通漢語和中國歷史,又深通馬克思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正因為這樣,他既被當代的土耳其人視作本國的國寶,也被當代美國漢學家中的左翼,視作本陣營的領軍人物。
麥克法蘭教授1941年出生於印度,早年在英國接受教育,曾先後在牛津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和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SOAS)學習歷史和人類學,並獲博士學位。他此後在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工作了32年,任教授、系主任,2009年榮休。他還是國王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皇家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及榮譽副所長、英國學術院院士、歐洲學術院院士。 青少年是壹個國家的未來,是人類的希望。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基礎教育的廣泛普及,給莘莘學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然而,日益細致的現代學科劃分、日益昂貴的高等教育成本、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以及整個社會的商業化,又在壹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全面健康成長。如果伴生現代教育普及的是近於流水線式的人才標準化生產,凱風仍然希望,每壹位學子都有機會去領略或許已經永遠失落、又或許從未有人實現過的“完人”理想,並在這壹理想的照耀下修身進學、兼濟天下。
凱風學子項目致力於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協助他們組織、參與各種形式的培訓、交流、公益活動及社會實踐,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領導力,塑造全面才能,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社會的成熟與完善離不開公民社會的建立和健全,和諧發展需要大批具有實踐能力的公益組織和人才充分參與和推動。凱風公益基金會始終把為構建公益社會貢獻力量視為責無旁貸的使命。目前已經對“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清華大學“凱風社會管理MPA獎學金”、“中國非公募基金會發展論壇”、《社團管理研究》雜誌和“民政部美國非贏利組織運作與管理考察團”等多個項目提供了大力支持。凱風工程項目將主要致力於提升企業、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為進壹步創造和諧、公平的社會做出貢獻。
作為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中國非公募論壇和團中央中國青年就業創業基金會的理事單位,凱風公益基金會在構建社會公益網絡的過程中,既重視“政-社合作”,也強調“同業***進”,更提倡“公益創新”。基金會從成立伊始就持續對同業創新、公益領袖發展和公益網絡建設三個方面進行資助,力圖在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的框架內,打造壹個和諧持續的公益生態環境。
第壹,古籍的總結
1.《日華子本草》:“破結,消癰,止痙,止癲癇。”
2.《本草伊彥》:“治風熱於心。活人吃藥,味兒足。”
3.《本草綱目》:“甘,寒,無毒。排毒痘,安神,恐慌,傷寒,狂言。玳瑁的解毒清熱功能和犀牛角是壹樣的。”
4.《本馮靜原》:“甘寒無毒。入心主血,有解毒退熱的作用。所以蘇頌用它來磨汁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