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墳五典:三墳:伏羲神農黃帝。五碼: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意義
在夏初時期(距今4200年至10000年),出現了相當數量的文字符號或類似文字的圖畫、圖案和符號。然而今天,我們通常只能在陶器、骨頭、玉器、青銅器、巖石等耐用載體上看到這些文明信息的符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遠古祖先從未在其他載體上留下文明信息符號,因為許多非持久性載體可能已經消失。比如古代神話傳說,就是人類早期記錄的壹種載體。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伏羲時代創造了復雜的符號系統(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創造了完整的文字系統(倉頡造字)。
歷史傳說
《尚書·序》曰:“伏羲(xi)、神農、黃帝之書,名曰‘三墳’,亦為道也。少昊、顓頊、(齊)、(堯)、虞舜(舜)的書被稱為“五經”。至於夏商周的書,雖然不倫不類,典雅高貴,但屬於巴掌大,是歷代的瑰寶,被視為大訓。八卦稱為八種,其意也求。九州之誌,謂之九丘。秋,集齊,謂全九州,地,氣皆宜,皆集於此書。”
問題是,為什麽三皇時代的書叫“墳”,五帝時代的書叫“典”,伏羲時代的書叫“索”,禹時代的書叫“丘”?《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義,“典”有恒義,“求”有求義,“丘”有聚義。很明顯,這是從上面的話的意思來解釋的,並沒有涉及到這些古籍中使用的載體是什麽材料。
“典”的本義是指陳列或放置在書桌上的重要文件,其作用相當於公告牌、公約板、甲骨文片、法律文書和行為準則的告示。它可能是由契約演變而來的,即把緊湊易收的契約做成大規模的、開放的、莊重的,其材質可能是木頭、竹子、石板或金屬,也可能是皮革、絲綢、絲綢(附在堅硬的材料上)。這份文件的發明者應該是少甸部落。經的進壹步演變就是書,也就是後來的竹簡或者木簡。是佳能不斷小型化、便攜化、折疊化、卷曲化形成的。此外,典也可能是丁(有重要人物鑄就)的前身或雛形。
習語
名稱:三墳五碼
拼音:wǔ迪揚ǔ n
解釋:三墳:指伏羲、神農、黃帝之書;五經:指、顓頊、、唐、郁的書。傳說它是中國最早的古書。
來源:《左公十二年》:“我能讀三墳五經八索九丘。”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最早的古籍。
用法舉例:林語堂《東坡閑話》:“也許有竹書年表的記載,或者有些三墓五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