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註所使用的術語很多,不能壹壹列舉,這裏只選擇壹些主要者說明如下:
1、曰、為、謂之 使用這三個術語時被釋詞總是處於術語之後,其含義等於現代漢語中的“叫做”。除了壹般釋義外這些術語有時還用來分辨同義詞。例如:
①《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朱熹註:“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鄭玄註:“《大司徒》雲:‘同師曰朋,同誌曰友。’”(見孔穎達《正義》)
②《楚辭·離騷》:“各興心而嫉妒。”王逸註:“害賢為嫉,害色為妒。”
2、謂 意為“說的是……”、“指的是……”,被釋詞在術語之前。如:
《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楊倞註:“本謂農桑”。
《楚辭·離騷》:“恐美人之遲暮。”王逸註:“美人謂懷王也。”
3、貌、之貌 表示性質或狀態的術語,意為“……的樣子”。例如:
《莊子·逍遙遊》:“夫列子禦風而行,冷然善也。”郭象註:“冷然,輕妙之貌。”
《楚辭·九章·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王逸註:“崔嵬,高貌也。”
4、猶 “猶”表示用近義詞作註,或者是用引申義訓釋本義,意為“如同”、“等於說”。例如: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註:“直,猶但也。”
《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杜預註:“間,猶與也。”
5、之言、之為言 聲訓術語。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進行訓釋,表示被訓釋詞和訓釋詞語源相同,意義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來,這就是所謂“聲訓”。例如:
《爾雅·釋訓》:“鬼之言歸也。”《說文》:“祓,除惡祭也。徐鍇曰:‘按:祓,之為言拂也,”《說文》:“禳,磔禳祀癘殃也。徐鍇曰:‘禳之為言攘也。’”
《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朱熹註:“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聲訓也可以不用專用術語,例如:《釋名》:“日,實也。”“月,闕也。”“冬,終也。”“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山,產也,產生物也。”《三國誌·魏書文帝紀》:“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
6、讀若、讀如 表示註音的術語。例如:
《說文》“宄讀若軌。”
《呂氏春秋·重己》:“其為飲食酏(yí)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高誘註:“酏讀如《詩》虵虵碩言之虵。”。
“讀若”、“讀如”這兩個術語有時也用來表示通假字。
7、讀曰、讀為 說明通假字的術語。例如:
《莊子·逍遙遊》:“而禦六氣之辯。”郭慶藩註:“辯讀為變。”
《漢書·賈誼傳》:“天下無倍畔之心。”顏師古註:“倍讀曰背”。
8、辭、詞 古人把虛詞叫做“辭”或“詞”,在註解中使用這兩個術語,就是指明虛詞。例如:
《詩·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毛傳:“思,辭也。”
9、衍文,脫文
校勘術語。衍文也叫“衍字”,簡稱“衍”,指古籍中因傳抄、刻印而誤加的文字。
脫文也叫“奪字”,簡稱“脫”,指古籍因傳抄刻印而脫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