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壹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壹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壹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裏、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壹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壹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湣、懷等。壹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嶽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壹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壹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壹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壹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壹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壹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壹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壹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壹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壹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註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另外,在古籍中,對壹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嶽飛作嶽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壹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謚》、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 大清皇帝的廟號和謚號
興京陵四帝廟號和謚號
肇祖 原皇帝 孟特穆
興祖 直皇帝 福滿
景祖 翼皇帝 覺昌安
顯祖 宣皇帝 塔克世
清十二帝廟號和謚號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齊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福臨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燁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胤禛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弘歷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颙琰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旻寧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奕詝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載淳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載湉
此外,攝政王多爾袞薨逝之初,世祖曾為其上“成宗義皇帝”的廟號謚號。
關於皇室命名,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瑢繪《歲朝圖》,進呈孝聖太後,乾隆在上面題詩,有“永綿奕載奉慈娛”句。以後,乾隆就在“弘”字輩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宣宗朝增加“溥、毓、恒、啟”四字。文宗朝又增加了“燾、闿、增、祺”四字。
我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壹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 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壹個寓 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並相沿成為制度,這種制度稱為設法,所給予的稱號名為謚號。所謂廟號,是指古代帝王死後在大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謚號、廟號的選定,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壹道風景線。
謚號的選定要根據謚法,謚法規定了壹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從亂”等。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憨”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 :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至遲到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謚號的做法已比較多。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乎謚,沒有惡謚。謚號之有善惡,西周***和以後。周厲王是壹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就死在那裏。“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壹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壹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壹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他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漢代又恢復了謚法,而且這壹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壹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宇: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是謚法大發展的時期。謚法壹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壹、兩字謚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帝後也可有尊號,後來稱作徽號。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椿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等十六個宇。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壹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壹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籌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如明代皇帝謚號為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其次,賜謚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末,歷代宗室、百官得謚者***10473人,而明代兩代就有5935人,占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謚號壹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謚號則由朝廷賜予。
謚號中還有壹種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土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謚號外,稱呼高官司大臣、學者名流的謚號也是壹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謚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嶽武穆(嶽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壹般認為,廟號始於商代,漢代承襲了這壹制度。漢代對於追尊廟號壹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但這壹制度發展到南北朝時已不太嚴格了,從唐代開始,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無帝不”宗”了。
追尊的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漢代開始,開國皇帝壹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壹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並非開國皇帝,卻廟號明成祖;清人關後的第壹任皇帝順治皇帝也非大清的開國皇帝,仍被尊為“世祖”。
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壹道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謚號,不稱廟號;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謚號加在壹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只有壹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為“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為“聖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不對了。
廟號是皇帝死後,根據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在宗廟中立室奉祀,並追尊他為某祖、某宗,這種名號便叫廟號。如清聖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等等;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壹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壹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如清朝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高宗純皇帝等!
××帝的是謚號;××祖或××宗的是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