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FeAsS的化學性質

FeAsS的化學性質

毒砂的化學成分為FeAsS,晶體屬單斜晶系斜方柱晶類的硫化物礦物。單晶體常呈柱狀,集合體往往為粒狀或致密塊狀。其主要物理性質是:錫白色至鋼灰色,條痕灰黑色,金屬光澤,不透明,解理中等至不完全,摩氏硬度5.5-6.0,比重6.2。錘擊它,發出蒜臭味。灼燒後具磁性。中國古代稱為白砒石、礜石。將毒砂砸成小塊,除去雜石,與煤、木炭或木材燒煉,然後升華,即為砒霜。

毒砂也稱砷黃鐵礦,是壹種鐵的硫砷化物礦物。毒砂是最常見的提煉砷的礦石礦物,其砷含量達46%。中國從毒砂中制取砒霜的歷史很久遠,過去曾稱它為“砒石”。用錘子敲打毒砂時會發出壹股蒜味兒,其實這就是砷的味道。毒砂像錫壹樣發亮,壹般呈柱狀晶體或粒狀或塊狀。我國的毒砂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雲南等地。

毒砂是分布最廣的壹種硫砷化物,常含類質同象混入物鈷,所以毒砂除可以作為提取砷及制造砷化物的原料外,還可以用來提取鈷。毒砂常產於高溫熱液礦床、偉晶巖及交代礦床中,在鎢錫礦脈中與黑鎢礦、錫石***生。世界著名產地有德國的弗賴貝爾格、英國的康沃爾、加拿大的科博爾等地。中國的毒砂多分布於湖南、江西、雲南等地。

礜石藥性大熱,《太平廣記》第三百八十九卷記載: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壹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塋。壹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出《異苑》)

魏晉間服石之風盛行,最出名的是“五石散”。“五石散”也叫“寒石散”,從魏晉到隋唐,服者相尋,殺人如麻,是著名毒藥。服藥之後,全身燥熱,可以飲冰臥雪。服用後,會改進血象,面色紅潤,雙目有神(魏晉時代是個美男子井噴的時代和這也有關系,其實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應),胃口好,進食多,精神爽,補身壯陽且能使人產生壹種不可言喻的快感。"人進食多是壹候;氣下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搔,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是五候也".長期服用,則會出現"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頭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心痛如刺,百節酸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滿欲吐,溫溫欲吐”等壹系列嚴重中毒現象,甚至死亡。

現代的醫學史著作壹般都認為五石散是由石鐘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組成但這5種藥都沒有明顯的毒性,服之亦不會產生古籍中所記載那樣大的毒害作用。據趙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以及其他壹些醫學家的考證:“其毒性在於《侯氏黑散方》中的“礬石”是“礜石”之誤。二者形近易混,古書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謂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孫氏痛其殺人,把礜石換成石硫黃,始以無毒之方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