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應天府的歷史

應天府的歷史

據宋史記載,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北宋真宗皇帝率皇親重臣親臨應天府(今商丘),頒昭升應天府為南京,以三聖殿為鴻慶宮,為趙宋王朝之原廟,並賜宴三日,大赦天下,獎賞有功之臣,減免百姓有關賦稅,使之成為商丘歷史上的壹件喜事、盛事。

設廟建都是趙宋王朝的壹件大事,不是臨時動議,而是通過慎重考慮的。趙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生在洛陽馬夾營,為何要在商丘再設原廟呢?我認為,這裏除當時商丘自身優勢條件外,還有其重要的歷史原因。

當時的商丘,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水運乃通往東南之咽喉;這裏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經濟繁榮;這裏風景秀美,有三百裏梁園之遺跡;這裏歷史悠久,民風淳厚,有先遺王遺風,厚重多君子;這裏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根脈之地,教育文化厚重,人才集聚,有被封為國子監的應天書院等。這是趙宋王朝在此設廟建都的客觀條件,但僅此是不夠的,還有其重要的歷史淵源。

《歸德誌》、《商丘縣誌》等大篇幅記載了劉攽的《鴻慶三聖殿賦》及王仲旉的《南都賦》,賦中較為詳細地記述了趙宋王朝在商丘設廟建都的重要原因,即趙姓的血緣聖祖伯益盛德設報,商丘是趙姓先祖聖地、華夏火神之墟。

古籍解釋,原廟是正廟之外另設的宗廟,是取重、為義也。設原廟是對原始祖宗的壹種懷念和敬重,也是對自身清位正的壹種認可,對發揚祖德、教育激勵後人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壹、伯益是趙姓的血緣聖祖

史記記載:趙氏先祖與秦之祖,是黃帝四代孫伯益。其父臯陶為上古四聖之壹。由於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予黑色的旗旒,並賜為贏姓,確認他為東夷部落的首領,指出他的世後子孫將繁多顯盛,隨後又將其女兒賜伯益為妻。伯益之後裴廉有二子,長子叫惡來,從惡來到非子,得周王賜秦姓封秦侯。次子叫季勝,從季勝到造父,受周王封趙城,從而得趙姓,至趙籍建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二、商丘是贏趙先祖的繁衍聖地

商丘壹帶是夏族與東夷族文明融合交匯之處,其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都較高於別處,在夏初,禹帝因伯益有大功,便封其長子大廉在古葛地(今寧陵縣)為葛國,次子若木在徐州封徐國。這樣使伯益兩個兒子都成為了夏朝的兩個重要的異姓方國。當時葛國的面積遠遠大於商部落國。伯益死後便葬在了其封地寧陵,傳說現在寧陵的王墳古墓便是伯益之陵墓。夏啟即帝位後開始削弱伯益的勢力,並在夏啟六年殺害了伯益。對此,東夷族奮起反抗,故發生了“有扈之亂”。此亂被平之後,東夷族的勢力大大削弱,贏趙後人有的被流放,但大多成為了殷商部落中的大姓,繁衍生息在商丘壹帶,並積極參加了商湯伐夏戰爭,如費昌為“湯禦”,作為滅夏的急先鋒,其遂世有功,以佑殷國,直至周期末期,贏姓中的趙、秦等成為諸侯。

三、伯益帝王聖德蔭其後

伯益是華夏民族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的重要人物,對推進社會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外,他善於狩獵與畜牧,被舜帝任九卿之壹的虞官,他發明鑿井、引導人們建房,指導農業、畜牧業發展,其功惠及眾生。伯益作為舜、禹二帝得力重臣,在政治上很有建樹,主要表現在他倡導並告誡禹帝,決策事項要有前瞻性,考慮周全,自覺遵循法則;生活上不要過度追求遊樂享受,不能違背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欲望;在名譽上不要違背民意去有意追求百姓的贊譽;處理政事要慎重,不能懈怠和荒廢;在待人方面要謙虛謹慎,指出謙虛使人受益,自滿導致失敗;在用人方面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對外族關系上,要恩威並舉,德威相濟,如在對三苗族的平叛中,大禹接受了他的建議,使三苗族自動歸順。

由於伯益德高望重,禹依據民心天意,將帝位禪讓於伯益。伯益為禹守喪三年後,也像大禹避讓舜的兒子商均那樣,謙讓帝位於大禹之子夏啟,自己隱居到箕山之陽。而夏啟在其族人的擁立下,自即了帝王之位。使以前的禪讓制,改為“家天下”的世襲制。但伯益之功沒有報及後人,盛德沒能得到弘揚,到周朝末期,伯益其後裔贏以武力滅六國,建立強大統壹的大秦帝國。到五代時期,贏趙後裔趙匡胤應天意、順民心,乘火德而稱帝,故將祖興之地的商丘作為原廟,定期祭祀,建立別都,修建行宮,以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