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代資料顯示,堯舜禹時期的誹謗木是木制的,這種木制柱頭立在露天,經不住常年的風吹雨淋,很容易損壞。於是,至漢代時,木柱逐漸被石頭柱子所代替,但是它的形狀還是維持著木柱子的式樣,細長的柱身,柱頭上有壹塊橫板,這就成了華表最早的、也是最基本的形式。
與此同時,漢代以後,華表本身的造型也日臻精美。例如,頂端加了雲板、承露盤、犼,柱身加上蟠龍等紋飾。
其中,華表上的“承露盤”紋飾據說和漢武帝有關。
漢武帝在世時,曾命人在漢朝宮殿的神明臺上立壹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壹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
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後來這種形式卻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壹只圓盤,便是華表上後來形成的“承露盤”。
由於華表上的紋飾越來越多,它的形象越來越美,於是,它的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後來,人們在宮殿、橋梁、陵墓、城垣的前面都矗立上了這種建築。
又因為這種建築,由於上面有壹個的“承露盤”的裝飾,柱頭上又還有壹塊橫板,遠遠看上去就像壹束花朵壹樣,為此,人們稱它為“華表。”
但是,又由於它後來廣泛使用於宮殿、橋梁、陵墓等地,為此,人們又稱它為神道柱,擎天柱、萬雲柱、石望柱、表、標、碣等。
在我國後來保存最完整的壹套神道柱為“秦君神道柱”,此石柱出土於石景山區永定河故道,***有兩件,建造於105年。
秦君神道石柱柱頂佚失,柱身及柱礎完整。兩件規格相同,通高2.25米,四方形柱額長0.48米,寬0.43米。柱身雕通長直線豎紋,柱上部雕兩只螭虎盤於柱側承托柱額。
額上為漢隸豎刻3行,第壹行和第三行每行4個字,第二行3個字,內容相同,為“漢故幽州書佐秦君神道”。
根據秦君神道柱可以看出,漢代的神道柱有3部分:壹是下部基座,即柱礎;二是中部柱身,柱身上部有長方形石額刻字,額下有的飾以浮雕;三是柱頂部圓形上蓋,蓋上往往立有雕刻成動物或人物形狀的墓鎮。
除了漢代保留下來的秦君神道柱,在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也有幾對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的華表柱。
其中,獻陵的華表位於內城南門外100米處,整個石刻品類極簡,但雕刻藝術價值很高,渾厚質樸,造型剛毅,健壯粗獷,豁達昂揚。
如華表座上浮雕的龍紋和頂上圓雕的狻猊,用筆十分簡潔,賦形又極為生動。圓雕的狻猊,形體高大,用寫實的手法鐫刻出猛獸的形象,粗壯的軀體,簡練的線條,追求逼真而不註重外表的裝飾,既刻畫出獸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愛,這是唐陵石雕藝術的代表和精品。
同時,華表基座細節部分雖然殘破,但依然看得出當年的精美華麗。
乾陵內最為著名的華表位於陵墓前東西兩乳峰之間,下臨壹色富平墨玉石鋪就的石階路,華表後面是百余件巨型石雕群,華表驟然挺立於前,標誌著乾陵司馬道從這裏起步。
這對華表高8米,直徑1.12米,由雙層方形基座、覆蓋蓮住座,八菱形柱身,昂噴蓮頂座及圓石5部分組成,柱身上下交接處雕有蓮瓣,中間刻有蔓草,石榴花紋,柱頂桃形。
柱身各面采用石刻畫中的減底筆法,刻著象征吉祥的海石榴紋,其余三面,因風雨侵蝕,上面的花紋已無法辨認。
據說,柱座和柱頂之所以要雕刻成蓮瓣形,是因為唐代以佛教為國教,而在佛教中蓮是佛門善的象征,又因蓮於憐皆因,所以在佛教信徒中,蓮象征著佛以慈悲為懷,肩負普度眾生的宏任。
華表的頂端球形圓石,則是天降甘露的象征。這塊圓石,從造型上來看也恰似壹顆碩大的盈盈露珠,被壹朵蓮花高高托起,它既是源於遠古,用來指示陵墓位置的顯著標誌物,又是具有壹定象征意義的陵墓裝飾物。
這兩根華表性體之高,居所有石雕之手,各用壹塊天衣無縫的巨石雕琢而成,渾然壹體,給陵園平添了幾許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
在乾陵,除了司馬道前面的這兩根外,其陪葬墓三王、兩太子、四公主墓前也分別有兩根華表,而八朝臣墓前則未見設立,這說明:乾陵華表除了以上兩種意義外,還有表明墓主人身份的作用。
另壹方面,從古籍中,我們還知道,在漢代時,人們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這樣壹來,從漢代起,華表由早期的誹謗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築品,它壹方面仍有標誌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演變成了壹種“華飾屋之外表”的裝飾物了。
漢代承露臺
漢代華表銅人承露臺
唐太祖獻陵前的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