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兩城相連接。大城南北4.5公裏,東西3.5公裏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裏,東西1.5公裏,是國君居住的宮城。兩城面積15.5平方公裏。
故城的城墻殘垣尚存,夯築痕跡依稀可辨,城門十三座。城內道路縱橫,多與城門相通。現已探明主要交通幹道十條,小城內三條,大城內七條。道旁居住、作坊遺址遍布。東周墓殉馬坑、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桓公臺等十幾處文物景點已向遊人開放。
齊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為郭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最長處4.5公裏,東西最寬處近4公裏,周長14公裏余。東墻因臨河修築,多曲折。城墻用夾板夯築,從東周至漢代經多次增築和修補,基寬20~30米,最寬達43米。地面保存最高處達 5米以上。早期夯層較薄,多小杵夯 ,晚期夯層厚,多平夯。已探出城門 6座,東西面各1座,南北面各2座,門道寬壹般10米左右。城內已探出 7條主幹道路,大多與城門連接,有的貫穿全城,路寬 6米以上,其中兩條南北主幹道路寬達20米。這些道路多十字交叉,把城內劃分為若幹街區。小城為宮城,在大城的西南方,東北部嵌入大城,南北長 2.5公裏,東西寬 1.5公裏,周長7公裏余。城墻基寬20~30米,最寬處達60余米。有5座城門,東、西、北面各1座,南面2 座。東、北門通向大城,門道外口兩側城墻皆向外凸出。探出的 3條主幹道路分別與南門、西門和北門連接,路寬 8~17米。沿城墻內側還有寬 6米左右的“環塗”。城內有排水明渠。大城西部有壹條南北幹渠,南與小城東北角城壕相接,北部分為 2支,壹支出北墻註入北護城河,壹支向西北出西墻註入系水。東北部也有水渠分別註入北護城河和淄河。小城有曲尺形水渠,經宮殿區穿西城墻註入系水。在城墻處均有自然石疊砌的排水道口,已發掘的西墻排水道口東西長16.7米,寬約7~8米,高約 3米。有3層流水孔,每層5孔,各層孔互相錯列。水孔壹般高50厘米,寬40厘米左右。排水道口及東西進出水道的兩壁均用石塊壘砌,底鋪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