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彬甫,隆州仁壽(屬今四川省)人。父虞祺,官至太常博士。
允文幼聰明好學,六歲能誦《九經》(九種古籍,說法不壹),七歲能作文。性孝,母死,念父之鰥且有病,七年不離左右。紹興二十三(公元1153年),父死,始登進士,通判彭州(今彭縣),知黎州(今漢源縣)、渠州(今渠縣)。
秦檜當政時,蜀士多遭排斥。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檜死,高宗欲啟用蜀人。中書舍人趙逵首薦允文,高宗召見。允文極論士氣之弊,曰:“以文章進必抑其輕浮,以言語進必黜其巧偽,以政事進必去其苛刻。”又論四川財賦科納之弊。高宗嘉納之,遷秘書丞。繼遷禮部郎官。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金積極準備南侵,而使者王綸自金歸,言金恭順和好,宰相湯思退深信不疑,置邊事不問。三十年(公元1160年)正月,金使來,頗泄敵情。金主完顏亮又使畫工密畫杭州湖山城郭之圖以歸,繼圖亮策馬於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絕頂,並賦詩於其上,詩中有“立馬吳山第壹峰”之句,其南侵意圖暴露無遺。允文上書言:“金必敗盟”,“願詔大臣預思備禦。”十月,允文使金,見運糧造舟者多,急辭歸,還奏所見所聞,再請為備。次年四月,金使至,舉止高傲,索淮南之地。至此,朝廷始知金將敗盟。
高宗以上流重地,而戰線漫長,兵少,乃以淮東制置使成閔為荊湖制置使,領兵三萬出屯武昌,以防禦襄、漢上流。允文曰:“敵為虛聲以分我兵,成其出淮奸謀。”不聽。九月,亮自率主力南下。果如允文所言,金兵自正陽關(在今安徽壽縣西)渡淮。先是高宗以知荊南府劉锜負責淮東,建康府都統制王權負責淮西。至是權首棄廬州(今合肥市)逃歸,锜亦自揚州回鎮江,兩淮盡失,中外震恐,百姓爭相渡江南逃。
十壹月四日,金兵逼采石(在今當塗縣北),又分兵爭瓜洲(在今江蘇揚州市南之江濱)。王權罷,以都統制李顯忠代之。允文奉命往督顯忠接收權部,及至離采石十余裏,顯忠未至,而權已去,其敗兵三三兩兩坐路旁,從者皆勸允文回建康。允文不聽,策馬至采石,遙望江北,金營不見邊際,而權殘兵僅壹萬八千人、馬數百匹,且無鬥誌,準備逃跑。允文勇擔重任,召統制時俊、張振、王琪等謂之曰:“今前控大江,地利在我,孰若死中求生!且朝廷養汝輩三十年,顧不能壹戰報國!”“今顯忠未至,”“我當身先進死,與諸軍戮力決壹戰。”即整步騎陣於江岸,而以海鰍(腳踏快速兵船)及戰船進入中流,藏精兵於小港,以防不測。
允文布陣方畢,完顏亮自執小紅旗,指揮舟船數百向南岸沖來。允文撫時俊激之曰:“汝膽略聞四方,今立陣後,則兒女子耳。”俊即揮雙刀出,殺向已抵南岸敵船;中流宋軍亦以船沖敵船。金人所用舟,底闊如箱,行動不穩,至是多被沖壞沈沒,金人盡死江中。允文曰:“敵今敗,明必復來。”夜半,允文分海舟至上遊,別遣兵截楊林口(在今安徽和縣東),並授以方略:“若敵船自河出,即齊力射之,必與爭死,毋令壹舟得出。如河口無敵船,則以克敵神臂弓射北岸。”九日,金兵果至,宋舟師即齊力射之。金兵敗退,棄舟上岸,悉陷泥淖中。宋上流之舟,焚金舟三百。亮無奈,乃致書王權,似有宿約。允文曰:“此反間也。”復書曰:“權已置典憲(撤職法辦),新將李世輔(顯忠字)也,願壹戰以決雌雄。”亮得書大怒,乃趨瓜洲。顯忠至,允文曰:“敵入揚州,必與瓜洲兵合,京口(今江蘇鎮江市)無備,我當往,公能分兵相助乎?”顯忠即以兵壹萬六千助之。允文至京口,禦營宿衛使楊存中等亦率兵來會。至是,京口兵不下二十萬,但海鰍船不滿百,戈船(戰船之壹種)半之,允文乃令改修馬船為戰艦。十六日,命駕新船直指瓜洲,將及岸,復回;船中流上下,繞金山(在京口西北江中)三周,回轉如飛。亮仍命作渡江準備,下令:渡江時,敢後者死。金兵駭愕,人人自危。二十七日,金人殺亮,致書宋,撤兵講和。
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為川陜宣諭使。及行,上言曰:“金亮既誅,新主初立,彼國方亂,天相我恢復也。和則海內氣沮,戰則海內氣伸。”至蜀,與大將吳***議經略中原,先後收復陜西鳳翔等州縣。及金來爭陜西,蜀中人士欲棄之,允文堅持以為不可。
及孝宗即位,朝議西方軍事,有主“官軍進討,東不可過寶雞,北不可過德順(今甘肅靜寧縣),”欲盡棄陜西。允文前後上書十五,其中有曰:“恢復莫先於陜西,陜西五路新復州縣又系於德順之存亡,壹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孝宗將召允文問陜西事,執政忌其來,命知夔州。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朝廷遣盧仲賢至金議和,宰相湯思退又欲棄唐、鄧、海、泗等地。允文五上書,極力表示反對。思退怒,奏曰:“此皆以利害不切於己,大言誤國,以邀美名。”次年,金兵復至,思退貶,孝宗頗悔不用允文之言。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為四川宣撫使。五年(公元1169年)八月,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及為相,註意網羅人才,記錄所見所聞,號為“材館錄”,凡所舉薦,皆被錄用。又精簡三衙雜役,裁汰老弱兵卒,三軍無怨言。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二月,死。時年六十五。
允文身體魁梧,高六尺四寸,慷慨有大誌,言行有法度。遠見卓識,忠勇無私,在金兵大舉進攻面前,毅然擔當重任,取得采石大捷。晚年為相,清正廉明,為人所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