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這壹概念逐漸出現在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的話語中,起初強調“中華民族”這壹概念,後來梁啟超主張“變法必須從滿漢邊界開始”,再後來孫中山的“五族* * *及——改漢族為中華民族”,最終使“中華民族”成為可能。
但這種觀念確實深入人心,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才會最終完成(有學者指出這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
1,大規模的抗日戰爭讓大多數中國人有了相同的歷史命運和集體記憶;
2.國家和全民族的統壹戰線,使中華民族主義深入人心;
3.戰爭導致的人口遷移打破了原有的地理隔離)。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省收復祖國,標誌著中華民族歷經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了由衰到盛的歷史性轉折。
中華民族的概念自提出以來,壹直在不斷延伸和發展。它不再是中國各民族的單壹名稱,而是與中國的國家、民族、地域和歷史緊密相連的整體名稱。比如中國人民國歌中提到的“中華民族”就是這個概念。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中華民族”壹詞也是這樣壹個概念。從愛國主義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壹詞已經成為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凝結和象征。感性意義上,應該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等詞語的延伸和發展,覆蓋面很廣。同時,中國的現代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