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驗
蘇舜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生於開封(今河南開封),祖籍子洲銅山(今四川中江)。祖父蘇易簡在宋太宗時參與了政治。父親蘇健,工部官員,河東交通大使。蘇舜欽年輕的時候,不顧世俗的嘲笑,和木秀壹起倡導古文,比朱茵、歐陽修發起的古文運動要早。22歲時,因父官職,得以補太廟翟郎、滎陽(今河南)縣尉,遊靜元年(1034)進士。歷任蒙城(今安徽)、長垣(今河南)縣令。
蘇舜欽在政治上傾向於以範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李青四年(1044),範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廣納賢才,準備實施新法。杜衍的女婿蘇舜欽被範仲淹推薦為集賢寺的校監,並被關進了監獄。在這個建議中,王乘·陳宮和其他人反對政治改革。在進入表演場敬神的時候,蘇舜欽按照慣例,用未開封的廢紙換錢買酒和宴席。王假稱為監軍,向自己偷竊,以打擊範、杜。蘇舜欽為民降職,十多位與會的名人同時被放逐。被廢後,離開開封,在蘇州建滄浪亭。他隱居不仕。李青八年(1048),復任湖州長史,還沒上任就去世了。他死時只有41歲。
文學成就
蘇舜欽年輕時以他的文章聞名。他不為當時浮誇的文風所束縛,與木秀壹起致力於古文和詩歌的寫作,在詩歌創新方面對同時期的許多作家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歐陽修《蘇文集序》中說“子美不及施,學古文在後”,高度贊揚了他在詩歌革新運動中的地位。摘要文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起於古,旨在用”(石詩),強調繼承儒家文學思想中的求實精神,文學要反映現實。他對散文創作的見解可見於上海市人大三司副使節段公樞:“都說人因其言而為人;說出來的人會歸結於道德;道與義,澤於物而後有。如果是,那就不朽了。”因此,我們不敢在損害權利的情況下切割它。“這和韓愈的文學理論是壹脈相承的。他的詩歌創作觀主要體現在石的詩集《詩與生活共作》中。人是相信快樂和悲傷的,壹定要文字舒服。”“古有天下者,欲知風教之情,氣移俗立,官聽其言,可以松其事,思之足矣。”因此,“沒有瀆職的理由。”“此後官廢,詩不傳,上級不再知民情。所以施政麻煩,治理敗壞。“這與白居易的詩歌精神是壹致的。
蘇舜欽的文學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在早期,他的文學活動與政治活動密切相關。許多關於皇帝和執政大臣的書籍打破了李劉的束縛,以犀利的文筆和激烈的討論,抨擊弊端,要求改革,其中大多數是戰鬥性的政治論文。詩歌的突出特點也是政治性和戰鬥性的,往往表達對當時政治事件和現實問題的看法。比如《感興》第三首,就揭露和批判了統治者在林書生被判著書事件上封鎖言論途徑的殘酷手段。《慶州大敗》是壹場辱師辱國之戰,尖銳地批判了主指揮官的懦弱無能和統治者的用人不當。《集貿冬天的感覺》、《城南永遠的叔叔的感覺》、《五嶽大旱》等五言小說深刻反映了天災人禍、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等社會現象,表現了對廣大人民群眾苦難的同情。《送詩》、《送郭詩》、《送學於並州詩》、《送詩》、《送高詩》等詩,描寫外敵入侵的嚴重性,勉勵朋友們為戰場服務。《我的氣味》表達了他不忘戍邊的夢想。詩中寫道:“玉笙雖為儒者,欲吞因緣。不用的時候,我就感嘆肚子熱。”白天躺在書上,夢見了玉通。像這樣抒發豪情壯誌的主題,最早見於宋代蘇舜欽的作品。
後期隱居限制了他的視野,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的作品減少,而表現山川情懷的作品增多。小品《滄浪亭》描寫了滄浪亭的美景,表達了逃避現實,自得其樂的人生情趣。《楚青訪滄浪亭》、《淮中土頭》、《夏邑》等詩也清新恬淡。但他並沒有真正的忘世,如散文《答韓國書》和詩歌《排遣煩悶》、《懷中風浪》、《夏眠之感》等,都揭露了世態的冷酷和政治的黑暗,表達了受委屈而有大誌的悲憤。
蘇舜欽是壹位慷慨豪邁的詩人,他積極要求改變現實。他的詩也是熱情奔放的,不同於梅的詩含蓄深刻。歐陽修評價他的詩,如“筆法雄壯”、“超越大步”(《六壹詩》)。《宋史·蘇舜欽傳》也說他“氣其詩,文風豪放,常驚人”。如“老松若傲天下,飛泉似避人”(《越州雲門寺》);“時局風勢猶在,恐吹翻精衛河”(《大風》),以奇特的想象,借助自然景物意象表達自己憤世嫉俗、沈郁的情懷,最能體現其詩歌風格的特點。但他的詩大多缺乏內涵和韻味,語言往往粗糙生硬。
《蘇舜欽集》和《四編》共16卷,刊刻於清代康熙。《蘇舜欽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