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學經典中的孝文化

國學經典中的孝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尊老愛幼的民族,而尊老是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自古流傳至今?諸德孝為先?經典語錄。然而,我們很多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卻曲解和狹隘了真正的孝道。

孝道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核心。國學中關於孝道的著作很多,論述也極為精辟。《論語》中有19處明確提到了孝道,孟子、荀子、莊子、春秋、左傳中也有很多關於孝道的解釋。儒家的《孝經》,佛家的《父母恩情難報》,道家的《溫昶帝君元旦勸孝》和呂祖的《勸孝》觸及靈魂,影響深遠。目前書店裏有很多啟蒙性的國學書籍,如《三》、《弟子規》、《增光獻文》、《二十四孝》、《錢》等,也都講孝道。

此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諺語和格言,影響深遠而廣泛。比如:萬惡為先,萬德之孝為先;子賢家業亨通,孝父心胸寬廣;當家才知道鹽米貴,養子才知道父母恩;烏鴉有孝反哺,羊有跪乳之恩;兒子思念親人,淚流遠方,不如高唐思念兒子的心;孝順也生出孝子,不順從也生出不順從的男人;不信,但看屋檐上的水,壹點壹點順著小路走;養善而避之,猶如只生壹個自己;家裏有高堂,就比別人強;家裏有個老頭,金小醜;心地善良的母親手中的線,為她任性的兒子做衣服;萬經之後,孝為先等等。國學特別註重對弟子的孝道教育,提倡從娃娃抓起。《孝經》第壹章明確指出:孝為德之本,教由此而生。?意思是孝是道德之根,教育之源。《孝經》篇幅不長,只有1799字,共分18章,被列為儒家十三大基本經典之壹。有魏文帝、晉文帝、晉孝帝、梁武帝、梁健文帝、唐玄宗、順治、康熙、清朝雍正帝等,而且都註釋了《孝經》。歷史上為什麽那麽多皇帝重視《孝經》?是因為崇尚孝道可以使人誠實,安居樂業,有利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就是孝文化。《論語》裏有壹句名言:?君子事業是其立命之本,孝順兄長也是其立命之本。?孝順是做人的根本,人的善行大於孝順。如果壹個人不能孝順,其他的品質和性格都無從談起。事實上,早在孔子之前,孝的思想就已經產生了。遠至氏族部落社會,孝的含義非常廣泛,指的是對氏族中年長者的尊重、愛護、贍養和犧牲。隨著家庭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孝道從對宗族中長輩的尊重和贍養,轉變為對父母和祖輩的關心和贍養,成為處理家庭內部關系的重要倫理規範。

那麽,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呢?國學經典《論語》中有詳細的行為準則。孔子說:?弟子,進則孝,出則弟。他們真誠,相信,他們熱愛人民,善良。有余力的話就去學文學。?孔子讓孩子做給父母看?人生,事以禮;死,禮葬,禮祭。?他還說:?父親在那裏,看著他的野心;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動。?父母在,不遠行壹定要好好旅遊。?孔子特別重視精神上的孝道,在物質豐富、衣食無憂的今天,這壹點更為重要。子遊問孝,子曰:?今天的孝,就是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為什麽不呢?當夏紫問及孝道時,孔子說:?顏色很難。有事做的弟子為他們服務;有食物和酒,先生。妳有沒有想過這是孝順?孔子認為,子子孫孫滿足老人的飲食需求是不夠的,還要更好地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註重父母最需要的精神慰藉。

古代交通不便,出門50裏不能當天回家,就問孩子?父母在,不遠行壹定要好好旅遊。?也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走得太遠;無奈,如果壹定要遠行,要提前通知父母要去哪裏,要多久才能回來。但是,現在時代變了,交通方便了,子女外出經商打工就成了必然。這個時候,作為不得不出門的孩子,他們應該明白,在父母眼裏,孩子的陪伴和關心比物質的富足更重要。《回家看看》這首歌之所以能紅遍大江南北,是因為它包含了極其深厚的感情。作為壹個在外打工的孩子,不可能怎麽辦?經常回家?盡可能經常給家裏打電話,讓父母能經常聽到孩子的問候。

提倡孝道實際上是用美德影響政治,提高德治和法治的政治效率。《孝經》提倡用孝道教育人民。指出來?各位教民,不要好孝順;教人禮貌圓滑,卻從來不善於關心。?對人?教孝,所以敬天下父母;教來教去,所以尊天下為兄;教我做大臣,所以我尊重天下為王的人。?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更穩定,更成型?民間和諧,上下無怨?形勢壹片大好。

自漢朝以來?以孝治天下?這壹理論貫穿於中國封建歷史的全過程。西漢?朱連笑?應該說,政策是儒家孝道往往具有巨大影響力的證據。孔子說:?他對弟弟也孝順,但善於犯罪的卻不多見;犯錯不容易,但犯錯不容易。?這就意味著,孝順父母的人,大多忠君愛國,大多遵紀守法。儒家忠孝合壹的思想為歷代政治家所采納。漢朝的李陵,宋朝的嶽飛,諸葛亮的臨危受命,姜維等等,都是因為它?孝順?。

據悉,某省委組織部提拔任用幹部,增加了孝不孝的條件和內容,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有記者指出,不孝之人不僅黨和國家不能用,朋友也不能用。壹個連生他的父母都不愛不敬的人,還能對黨和國家忠誠嗎?他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他能對朋友守信嗎?《孝經》把孝道分為三個層次:壹是?孝順可以孝敬父母;第二是?大孝?可以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孝順?,才能成為聖人,普莉於世間壹切眾生。

總之,每個人都要有兒孫,每個人都要為人父母。正是這壹代又壹代的繁衍,構築了歷史的長河,從而產生了社會、財富和文明。孝道是人類繁衍、幸福、進步的基礎。當然,研究和弘揚國學孝道思想要與時俱進,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不要拘泥於那些過時的教條和教義,也不要過於絕對化和執迷不悟,從而對民族精神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