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妳轉壹篇部分簡體字來源的評論
■馬慶株
漢字壹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化壹直是主要傾向,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體字。現在見到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時期(公元前1250年開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號只認出了個別符號,還讀不出壹句話來,因而還不能證明已經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或者文字。戰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為隸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裏完成的。由古代篆書到近代漢字隸書的隸變是質的飛躍。東漢後期出現楷書,從此字體才穩定下來,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壹直用到今天,這樣我們的文字才稱為“漢字”,到現在為止總***使用了約1849年。
簡化的原則是約定俗成。1956年以來正式推行的簡體字大多數古已有之,有顏元孫的《幹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為證。《簡化字總表》第壹表350個字、第二表132個字,***482個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占28.61%),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占87.88%),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占11.86%),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占99.74%),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1個字(占0.26%)。
書法家和群眾創造並使用了不少簡體字,因此說簡體不好看不符合事實。
書法家寫的簡體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書字帖:唐代虞世南(?—638年)書《孔子廟堂碑》中有:狀、彌、將、於、來、隨、爾、湧、麥、繼。
褚遂良(?—658年)書《雁塔聖教序》中有:蓋、彌、凈、篋、綱、隨。
草書是簡體字的重要來源。
漢代史遊《急就章》中有:時、東、陳、孫、檢、帳、項、樓、來、夾、頰、俠、篋、貝、學、見、為、偽、長、張、隨、狀、問、覺、樂、犢、讀、斷、變、鄲。
據明拓肅府本《淳化閣帖》,晉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東、豈、試、為、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
王獻之帖中有:嘗、臨、謂、諸、當、問、頓、許、爾、聞、彌、將、來、終、纏、絕、隨、門、與、豈、勞、腎、為、湯、悵、時、經、傳、寫、孫、覺、陳、見、莖、順、東、險、會、詣、請。
行書字帖中見到王羲之用過:於、將、隨、終、豈、誰、維、俠、綿、絳、結、給、糧、紡、謂、語、為、數、謝、敗、喪、蓋、紙、書。
唐朝歐陽詢(557年—641年)用過:來、閏、餘、問、蓋、維、臨、終、隨、隱、將、俠、榮、門、閑、墻、糧、顧、紙、紛、綏、紜、間、喪、辭、結、數、狀。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過:來、問、禮、絕、維。
宋朝蘇軾(1037年—1101年)用過下列簡體字:顧、蓋、來、墮、於、饑、誤、斂、將、請、絕、萬、爾、賈、聞、禱、須、闕、計、時、誠、誇、納、記、訴、糾、與、訪、誰、長、詩、語、餘、緣、彌、紀、閑、終、謂、閏、債、狀、謁、見、間、挾、維、問、談、嘯、傳、東、寬、當、閏、絕、須、數、挾、細、鸞。
元朝趙孟頫用過下列簡體字(1254年—1332年):來、給、諸、憚、質、喪、將、門、壺、設、請、絕、違。
明朝董其昌用過的簡體字(1555年—1636年):記、為、將、納、緝、於、萬、證、蓋、蕭、顧、樓、賦、長、與、謂、覽、盡、時、諸、譜、傳。
清朝鄭板橋用過下列簡體字(1693年—1765年):問、覺、盡、夢、詩、來、綢、繆、濰、為、兩、現、畫、聞、壯、劍、紅、飯、賈、見、語、狀、膽、爾、閱、詞、緩、繼、應、給、證、寬、訊、說、請、違、麥、隨、時、課、該、調、結、約、對、詳、訴、賢、險、賦、蔣、學、勁。
壹部分簡體字是群眾創造的。敦煌出土文獻中的俗字有:愛、絆、筆、纏、塵、蟲、床、純、辭、斷、墮、爾、蓋、個、顧、掛、國、號、饑、跡、繼、夾、莢、頰、堅、檢、將、絳、經、頸、來、賚、禮、憐、糧、亂、脈、門、彌、鳴、紐、憑、棲、齊、啟、棄、慳、墻、愜、篋、輕、師、隨、萬、聞、問、無、狹、俠、賢、挾、興、煙、癢、異、隱、與、語、嶽、災、沾、眾、囑、裝、莊、壯、狀。
簡體字中壹部分是古本字,壹部分是書法家造的,壹部分是群眾造的,都是我國的文化遺產。長期以來,簡體字、繁體正字與異體字事實上並行。簡化實際上是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的正體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簡化是根據“述而不作”的精神選定簡體字。本來許多字的簡體和繁體都在使用,簡體字人們天天接觸,基本上已經約定俗成,與繁體多有形體上的聯系,並不難學。因此,采用簡體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根本談不上割斷歷史。簡體字可以用來印古籍,傳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個簡體字平均10.3畫,相應的2259個繁體字平均15.6畫,平均每個字減少5.3畫,提高了漢字的清晰度,節省目力,實行簡體字的大陸地區近視眼比例低於使用繁體字的臺灣和香港,節省學習和記憶的負擔,節省寫字的時間,體現了以人為本。這難道不好嗎?
漢字演變的過程中理據不斷丟失,象形字早已逐漸不再象形,還有許多訛變,好多部件變得不表示讀音也不表示意思,只是區別性的記號,必須逐個機械記憶。許多漢字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和意思。簡體字明顯地改善了表音表義功能,降低了學習難度。比較:幫幫、補補、黴黴、畢畢、蘋蘋、膚膚、達達、擔擔、膽膽、遞遞、態態、歷歷歷、趕趕、護護、夥夥、驚驚、膠膠、懼懼、劇劇、據據、竊竊、遷遷、竅竅、蝦蝦、憲憲、戰戰、氈氈、證證、樁樁、鐘鐘、償償、遲遲、審審、勝勝、叢叢、藝藝、憂憂、猶猶、郵郵、籲籲、運運、醞醞。
顯然,簡體字多數比繁體字表音準確,好認、好記、好寫、好讀,不容易讀錯。極少數人要求恢復繁體字,反對簡體字,反對國家法定的規範漢字,不符合文字發展規律,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純粹是不折不扣的瞎折騰,不會得到多數人的贊同。
(作者為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