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藏》中便保存有兩部道教樂譜,壹是南宋譜《五音法事》三卷,另壹部是《大明禦制玄教樂章》壹卷。除《道藏》外,散見的道教樂譜還有不少。在繪畫方面,許多道經都附有插圖或輯有繪畫作品,如《太平經》中就有卷八四的《大人存思六甲圖》,卷九九的《乘雲登龍圖》,卷壹00的《東壁圖》,卷壹0壹的《西壁圖》。道經中的符篆書也有字、有畫。在書法方面,畫符書篆與書法就有很多聯系,如《洞玄靈玄門大義》說三元八會六書之法和八體六文等,述蒼頡造字、蒙恬制筆及漢字字體演變等,論述了壹些書法理論。此外,有些道經還記載了道教對於修建宮觀、雕塑神像和縫制冠服的種種規定,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等書,都涉及古代建築、雕塑和服飾方面的藝術內容。道教文學典籍也極為可觀,歷代高道都為後世留下他們富有道教色彩的作品集,如陶弘景的《陶隱居集》、吳筠的《宗玄先生文集》、杜光庭的《廣成集》、王喆的《重陽全真集》、張宇初的《峴泉集》等等,不勝枚舉。道教文學創造了壹些獨特的文學形式,如步虛詞和青詞,這些文學創作形式也常為教外文人所采用。道教文學典籍不僅豐富了古代文學寶庫,其神話傳說等美妙想象和齋醮奏章表文等創作手法,也對古代文學的內容、形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遷叟,北宋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仁宗時中進士甲科,任職於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編撰《通鑒》的目的有二:壹是為皇帝便覽資治;二是為重振編年史的優長,成壹家之書。他認為“春秋之後,迄今千余年,《史記》至《五代史》1500卷,諸生歷年不能竟其篇第,畢世不能舉其大略”(《資治通鑒表》),因此“常欲刪取其要,為編年壹書”(《通鑒外紀自序》)。由此可見他改造紀傳體、重建編年史的立意。《通鑒》的編撰始於仁宗嘉枯年間,司馬光首先編了壹部上起戰國下至五代的大事年表,名為《歷年圖》,分五卷;接著又寫成《通誌》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秦二世三年。英宗對此很重視,便於治平三年(1066)命司馬光自選館閣英才,***修《歷代君臣事跡》。此後神宗又將書名定為《資治通鑒》。協助司馬光修史的史學家有劉攽、劉恕、範祖禹等人,他們將編寫的過程分為三步:第壹步編寫叢目,即按年月日順序標出事目,再選出史料附註於事目之下;第二步是組織長編,即依叢目撰寫正文,這實際是全書的草稿;第三步是筆削定稿,這壹步由主編司馬光負責進行考辨異同,刪繁就簡,統壹體制,最後成書。《通鑒》編修長達十九年,其組織方法在史書編纂學上堪稱集體合作與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