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個人,年輕的時候欲望太多,性格容易激動,很難平靜。“文革”期間,風暴來了我們寫批判文章,貼大字報,都是因為靜不下心來。現在年紀大了,知道了冷靜的道理,但是在現在的環境下,面對周圍的人事,很難達到冷靜的狀態。申報和完成項目的欲望,撰寫和發表論文的沖動,以及各種最終指向名利的欲望和要求,依然時不時讓自己坐立不安。
但是妳自己夠不到,不代表別人也夠不到。大部分人達不到,不代表沒人能。在妳的周圍,有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聯系到妳。先給老壹點的老師。他是畫家,但拒絕任何炒作,從不在媒體上露面,也很少出去參加社交活動。他總是壹個人去伊澤克,讀書看報,畫畫寫字,過著孤獨而有道德的生活。偶爾有壹兩個知己來拜訪,他們會聊得很開心,或批評當下的弊端,或聊聊畫畫。古人叫“幾床軟,壹香壹茶。”同心同德的好朋友。坐,躺,說,笑,隨便妳。沒有衣食,沒有米和鹽。不要寒暄,不要談論市場。劃分山谷極其重要。“這是多麽平靜的生活啊!作者曾經經歷過壹件事:北京某著名書畫雜誌邀請他通過作者發表自己的畫作和介紹,說不收版面費,也不要畫。但他聽了之後,連連搖頭說:“無聊,無聊。被問及原因,他回答說:“畫家還是要靠作品說話。現在風氣太差,不如不宣傳。“當時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可理解。現在想來,就是它的淡定。這與壹些書畫家在朝鮮爭名奪利、利市場、熱衷自我炒作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壹個學生壹代的年輕同事,他的淡定不禁讓妳佩服。這位老師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工作,現在很多教授都不壹定像他壹樣,更不要說那些“新學科”的教授、博士了。他參與了許多重要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在古籍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就是喜歡“說而不做”,不想寫文章,但壹旦寫了,就是在國內評價體系中的所謂“權威期刊”上的文章。早就評副教授是有道理的,只是他不報。有壹年,幾個關系很好的同事給他報了名,通過了外語考試。電腦有點神秘。有同事問他要不要委托人,他堅決拒絕,結果差了壹點。本來是我找人過,或者我復習電腦第二年就過了,但是他再也沒有申報過,所以他還是壹個“老講師”。別人鼓勵他申報時,他自嘲說:“物以稀為貴,現在教授副教授遍地,講師還少。”現在,他每天除了備課、整理古籍,每天早上還把讀佛經作為功課。現在有幾個人能這麽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