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紅樓夢》中的歡快熱鬧的氣氛,150字

《紅樓夢》中的歡快熱鬧的氣氛,150字

紅樓夢

(本名《石頭記》,又名《金陵十二釵》、《風月寶鑒》、《情譜錄》)壹百二十回 存

作者曹雪芹,“名г,字夢阮,號芹溪居士”(張宜泉《題芹溪居士》),此外尚有雪芹、芹圃等字號(敦誠《寄懷曹雪芹г》、敦敏《題芹圃畫石》)。其上祖曹振彥是從龍入關的功臣,屬多爾禁管下的正白旗。曹振彥之媳,曹璽之妻孫氏是康熙的保母。康熙二年,曹璽首任江寧織造,專差久任。曹璽之子、曹雪芹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伴讀,曹璽病故後繼任蘇州織造、江寧織造、兩淮巡鹽禦史等職,主持過四次康熙南巡的接駕大典。曹寅病故後,其子曹?繼位江寧織造。曹?病故後,康熙又特命曹寅的胞弟曹荃(宣)之子曹ぽ過繼給曹寅為嗣並繼位織造之職,直至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曹ぽ被抄家敗落。曹家祖利、三代在江南先後歷六十余年。

曹雪芹即為曹?或曹ぽ之子。其生年或謂康熙五十四年(1715),或謂雍正二年(1724)。他出生於南京,於雍正六年曹家抄沒後才隨家遷回北京。當時按生於康熙五十四年說是虛歲十四歲,按生於雍正二年說是虛歲五歲。曹家遷回北京後文獻絕少記載,僅能從雪芹的好友敦誠、敦敏、張宜泉等人的詩作中略略窺見其蹤跡,知其後來落魄住到了西郊,窮困到“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地步。其不朽巨著《紅樓夢》就是在西郊的黃葉村寫成的。關於他的卒年,或謂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除夕,或謂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除夕,或謂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歲首。

《紅樓夢》前八十回在曹雪芹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傳抄問世,書的後半部分也已基本完成,評者脂硯齋等人看到過書的全稿。但後為借閱者迷失,迄今為止發現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八十回。現存壹百二十回的後四十回壹般認為是高鶚續寫。續書雖在思想和藝術上較之原著有較大出入,但與其它續書相比仍自有其存在價值,故至今仍能附原著以傳。

《紅樓夢》版本可分兩大系統,壹是有脂硯齋等人批語的早期抄本,壹是經過程偉元、高鶚整理修改過的刻本。現已發現的脂本計有十壹種,它們是:

己卯本。此本每回卷端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每冊封面則僅題《石頭記》。其中第二、三、四冊封面書名下註雲:“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三冊書名下還註雲:“己卯(1759)冬月定本”。故我國學術界習稱己卯本。此本原為八十回,每十回合裝壹冊,現只殘存第壹至二十、三十壹至四十、六十壹至七十,***四十回。但其中第壹回缺開始三頁半,另缺六十四、六十七兩整回(現存這兩回系據另壹乾隆抄本配),故實際只有三十八回。正文半葉十行,行三十字不等。此書為董康舊藏,後歸陶洙,解放後歸北京圖書館。後中國歷史博物館又發現壹個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殘卷,存第五十五回下半回、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五十九回上半回,計三整回又兩個半回。據專家考定此殘卷即為己卯本的散佚部分。故目前已卯本實為四十壹回又兩個半回。

庚辰本。此本也是每回卷端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每冊封面則僅題《石頭記》。同時,每冊封面書名下皆有註雲:“脂硯齋凡四閱評過”;其中第五、七、八冊書名下還復註:“庚辰(1760)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我國學術界習稱庚辰本。櫀¤本每十回合裝壹冊,***裝八冊,正文半葉十行,行三十字不等。原本應為八十回,但其中缺第六十四、 六十七兩回, 對此第七冊封面上已經註出。1955年影印此本時據已卯本補入(實際上這兩回己卯本亦缺,系據另壹乾隆抄本配)。故此本實為七十八回,是現已發現的早期抄本中最完整的壹本。甚多脂硯齋等人的批語。原為徐甫阝舊藏,後歸燕京大學圖書館,解放後歸北京大學圖書館。

甲戌本。此本原也為八十回,現只殘存第壹至八、十三至十六、二十五至二十八***十六回。從殘存情況和卷端題字看,此本每四回合裝壹冊,現十六回裝為四冊。每冊書端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每頁折疊的騎縫馬口上,頂上題《石頭記》書名,底下書“脂硯齋”三字,中間是卷次和頁次。正文半葉十二行,行十八字。此本第壹回正文楔子內比諸脂本多出以下壹行字:“至脂硯齋甲戌(1754)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故我國學術界習稱甲戌本。此書原為清末藏書家劉銓福舊藏,於1927年在上海發現,為胡適所得。現原本藏臺灣,1962年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用朱墨兩色影印出版。其保留的脂批是各脂本中最多的。

戚序本。此本原題《國初抄本原本紅樓夢》,但書頁中縫仍題《石頭記》。因首有乾隆時人戚蓼生寫的序,故學術界習稱戚序本。1912年,由上海有正書局石印發行,故又稱有正本。此本八十回,分裝二十冊,每冊四回,正文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原傳底本已遭火毀,但1975年上海古籍書店發現了此本底本的前四十回,分裝十冊,也是每冊四回。但從目次及中縫所標明的卷數和回數來看,原裝應為每十回壹卷,***分八卷。此本保留了壹部分脂批,但已將脂硯齋字樣刪凈。

南圖本。即南京圖書館藏《石頭記》抄本。此本為八十回,前面也有戚蓼生的序,抄寫格式、冊數、每頁行數和每行字數及批語內容均同戚序本底本,但抄手筆跡完全不同。其和戚序本的關系尚待進壹步研究。

蒙府本。此本題名《石頭記》,卷首有後人抄配的程偉元的序,八十回後又抄配了後四十回,故為百廿回。全書十二卷,每卷十回,分裝四函三十二冊。相傳此本系壹清代蒙古王府的後人所出,故習稱蒙府本。

夢稿本。即百廿回《紅樓夢稿》本,原為楊繼振收藏,於1959年發現後歸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此本第七十八回末有用朱筆寫的“蘭墅閱過”四字,系乾隆時抄本。其中前八十回是根據壹個脂本《石頭記》過錄而來,後四十回系從高鶚壹個初稿本抄來;抄成後刪改甚多,脂批幾被刪盡。

夢覺本。即夢覺主人序本《紅樓夢》,因序末署“甲辰歲菊月中浣”,故又習稱甲辰本;同時,又因其在山西發現,又稱晉本。此本八十回全,脂批也被大量刪棄。

舒序本,即舒元煒序本《紅樓夢》,首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舒元煒寫的序,故習稱舒序本或己酉本。原本八十回。現存第壹至四十回。正文屬脂本系統,經竄改,無批語。

鄭藏本。即鄭振鐸藏殘抄本《紅樓夢》,原本回數不詳,今只殘存第二十三、二十四兩回。正文屬脂本系統,經竄改,無批語。

列藏本。即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藏抄本《石頭記》,此本八十回全,分訂三十五冊,每冊二至三回不等。正文屬早期脂本系統,半葉八、九行不等,行十六、七字至二十四字不等。有批語,其中不少批語為此本所獨有。

以上是迄今發現的十壹種脂本。此外還有曾壹度出現過的靖氏藏抄本,於1959年在南京發現後不就迷失,至今下落不明。當年有同誌抄錄了其中的部分批語。

《紅樓夢》的版本除了上述脂本系統外,還有壹個程本系統。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冬,程偉元、高鶚以“萃文書屋”名義首次用木活字排印《紅樓夢》,並補足了後四十回。此本封面題“繡像紅樓夢”;扉頁題“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 萃文書屋”;首程偉元序、高鶚敘;次繡像二十四頁, 前圖後贊;次目錄。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雙邊。此本分訂二十四冊。從乾隆末年到民國十六年間(1927),世上流傳的不下百種的木刻本、石印本、鉛印本《紅樓夢》,基本上是以此本為祖本翻刻翻印的。本世紀二十年代,胡適將此本取名為“程甲本”。此本的藏家有: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戲曲研究院、蘇聯亞洲民族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春;程、高對程甲本的回目、正文增刪改動千余處後,再次用木活字排印,版式與程甲本完全壹致。僅在高敘後增有程、高“引言”。1927年到1982年之間出版的各種翻印校改本《紅樓夢》,絕大多數以此本作為祖本。胡適將此本取名為“程乙本”。此本的藏家主要有: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人民圖書館、杭州市圖書館、莫斯科國立公眾歷史圖書館、日本北海道大學。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夏,程、高又對程乙本的回目和正文修改了百余處,第三次用木活字排版印刷,版式與甲、乙本完全壹致,但無“引言”。此本僅1984年在上海圖書館發現壹部。缺第四、七、二十壹冊,現存二十壹冊。此本被取名為“程丙本”。但也有學者對此本的定名持不同意見。

程偉元,字小泉。籍貫不詳,曾自署“古吳”人。約生於乾隆十二年(1747)前後,功名無考。乾隆後期,在京化數年之功,搜羅《紅樓夢》殘稿遺篇,並邀友人高鶚***同承擔“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的編務,三印《紅樓夢》。他工詩善畫,有遺畫三件,遺文壹篇(《<且住堂詩稿>跋》)。他曾做過盛京將軍晉昌的幕僚,晉昌贊他“文章妙手稱君最,我早聞名信不虛”。舊以為程偉元為壹普通書商之說不確。

高鶚,字蘭墅、蘭史。隸內務府鑲黃旗漢軍。約生於乾隆三年(1738),卒於嘉慶十年(1805)。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六十年(1795)三甲壹名進士,以內閣侍讀考選江南道禦史,刑科給事中。著有《月小山房遺稿》、《硯香詞》、《蘭墅文存》、《蘭墅十藝》;《吏治輯要》等。張問陶《船山詩草》卷十六“贈高蘭墅(鶚)同年”詩自註雲:“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故舊說多認為後四十回乃高鶚續補而成。據近年來的研究,高續之說尚有可疑,程、高可能只是對全書進行了補訂修改,後四十回中可能摻有極少量曹雪芹原稿,而續作者為誰,則尚待深入探究。

程本系統的重要翻刻翻印本計有:

《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乾隆末年東現閣刊行,習稱“東觀閱本”。有東觀主人題識。

《繡像紅樓夢》。嘉慶四年(1799)抱青閣刊行,習稱“抱青閣本”。

《繡像紅樓夢》。嘉慶二十三年(1807)金陵藤花榭刊行,習稱“藤花榭本”。

《繡像批點紅樓夢》。道光間三讓堂列行,習稱“三讓堂本”。有圈點、重點、重圈及行間批,批語極簡,此為程本系統第壹個批點本。

《新評繡像紅樓夢全傳》。道光十二年(1832)雙清仙館刊行,有王希廉批序,,總評和音釋等,每回首題“桐庭王希廉雪香評”,習稱“王希廉評本”。

《增評補圖石頭記》。光緒間上海廣百宋齋鉛印本。有護花主人王希廉總評、摘誤;大某山民姚燮總評,每回末有護花主人評,大某山民評,習稱“王、姚合評本”。

《增評補像全圖金玉緣》。光緒十年(1884)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有太平閑人張新之讀法;護花主人批序、摘誤、總評;大某山民總評;正文有太平閑人雙行夾評,每回末有太平閑人評、護花主人評、大某山民評,習稱“王、張、姚合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