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國學大師呂思勉介紹

關於國學大師呂思勉介紹

 先生生於書香世家,家學淵源頗為深厚。呂氏先祖原居江蘇宜興,明永樂年間才遷居至常州。呂家世代仕宦,先祖呂宮(字長音、蒼忱,號金門),為清代常州第壹狀元,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平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中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出生於書香世家,15歲入縣學。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壹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系合並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生教授。

 史學代表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表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劄記》等。

 家學淵遠,遍讀群書

 先生生於書香世家,家學淵源頗為深厚。呂氏先祖原居江蘇宜興,明永樂年間才遷居至常州。呂家世代仕宦,先祖呂宮(字長音、蒼忱,號金門),為清代常州第壹狀元,官至弘文院大學士,《清史稿》有傳;高祖父呂子珊,嘉慶十五年庚午順天鄉試舉人,曾任河南偃師知縣;曾祖父呂佑遜,道光二年壬午鄉試舉人,曾任安徽旌德教諭。祖父呂懋先,國學生,曾任江西奉新縣知事。

 先生父親呂德驥(字譽千),生於鹹豐二年(1852),年輕時即享有文名,曾任江浦縣學教諭,對《易經》深有研究。著有《抱遺經室讀書隨記》及詩集若幹卷。母親程梫(字仲芬),生於鹹豐三年(1853),為武進名士程兆縉次女。亦能詩能文,著有《逸秋詩鈔》及《讀書隨筆》各1卷。

 呂思勉自述治學經過雲:

 ?初能讀書時,先父即授以《四庫書目提要》。此為舊時講究讀書者常用之法,律於問津之初,作壹鳥瞰,略知全體學科之概況及其分類也。此書經、史、子三部,予皆讀完,惟集部僅讀其半耳。?

 ?予年九歲時,先母即為講《綱鑒正史約編》,日數葉。先母無暇時,先姊即代為講解。故於史部之書,少時頗親。至此,先父又授以《日知錄》、《廿二史劄記》及《經世文編》,使之隨意泛濫。雖僅泛濫而已,亦覺甚有興味。?

 ?至十六歲,始能認真讀書。每讀壹書,皆自首訖尾。此時,自讀正、續《通鑒》及《明紀》。先父授以湯蟄仙之《三通考輯要》,予以之與元本對讀,覺所輯實不完具,乃舍之而讀元本。此為予能自讀書之始。?

 ?甲午戰時,予始知讀報,其後則甚好《時務報》?予論政治利弊,好從發展上推求其所以然,亦且性好考證,故遂逐漸走入史學壹路。自二十三歲以後,即專意治史矣。?

 以上四段,描寫了他二十三歲前的學習情況:(壹)他出生於史學氣氛濃厚的家庭,幼承父、母、姊之教誨。(二)他從目錄學入手。(三)他養成讀書必讀?元本?以及?自首訖尾?的習慣。(四)晚清內憂外患的局勢,使他從註意?時務?、?推求?因果,而專意治史。

 1982年?呂思勉史學論著編輯組?撰寫的《呂思勉史學論著前言》提到?呂先生從二十三歲起,就決心獻身於祖國的學術事業?,先生幼年起便系統地閱讀了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的各種文史典籍,23歲後方專治於史學。在元史專家屠寄(字敬山)的影響下,先生始讀遼金元史,從此愛好民族問題研究,並於二十三歲青年之際,首次讀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傳聞說先生壹生***讀過3遍?二十四史?。

 執教於常、蘇、滬、沈

 1905年他應常州溪山小學堂創辦人朱少堂之聘,執教於該學堂;1906年二十四歲時,由沈問梅先生介紹,赴蘇州教會學校東吳大學教國文歷史,因氣味不投,至暑假即辭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許星璧與士紳揮祖祁等人創設?常州府中學堂?,首任監督(即校長),在校二年又二個月,深受師生(如錢穆即為先生在常州府中學堂時的學生)愛戴。

 1910年,屠寬的父親屠敬山在南通主持張譽創辦的南通國文專修館,培養辦理公文的人才,邀請他去幫忙。他便到南通任教授。

 1912年,又接受楊秉銼先生的延聘,在上海商學公會辦的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堂教應用文字,並教商業地理、商業經濟。因無教科書,他就邊參閱日文書,邊講授。

 1914年7月由沈頤介紹進中華書局當編輯,因在書局專事編輯教科書、參考書的工作,感到乏味,很想遠遊。1918年秋,先生的表姊夫楊成能介紹他去沈陽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於是辭去了中華書局的務。

 1919年冬,沈陽高師仍來延聘,乃於1920年初到沈陽。不久,他深感此間專制守舊,便提倡學生閱讀新雜誌書籍,認為?生今之世,總不容不了解今人之思想?並專門安排課時讓學生閱讀。

 20年代初,先生積十余年教學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寫就《白話本國史》,於19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受到史學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為二三十年代發行量最大的壹部中國通史,長期被用作大學的教科書和青年?自修適用?的讀物。史學家顧領剛先生對這部通史作了高度評價,說?編著中國通史的,最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其書無異為變相的《綱鑒輯覽》或《綱鑒易知錄》之類,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出,有鑒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了壹個新的紀元。?可以說,《白話本國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學界和學術界的地位。

 1923年,應校長王飲鶴聘,赴江蘇第壹師範學校執教。在該校期間,他先後寫成有關文字的著作四種。此外還編寫了文學史講義、群經概論、國文講義等。

 進入光華大學

 1925年,上海發生?五冊?慘案,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憤慨,其中聖約翰大學暨附屬中學的愛國師生為悼念被殺害的工人,舉行罷課,並在校內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長蔔芳濟竟然蠻橫無理地將國旗拉下,踩在地上。於是學生553人,教員19人憤而離校,並謀創辦光華大學。張壽鋪先生任校長,知名學者如錢基博、張韻海、容啟兆、顏任光、胡適、徐誌摩、朱公謹、羅隆基、潘光旦、吳澤霖、廖茂如等,激於愛國熱忱,紛紛來光華執教。

 時先生已應滬江大學之聘,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字學等課程。但看到光華初創,便決定應光華國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請,赴光華任教,實實在在地為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出壹把力,爭壹口氣。從此,幾與光華終生相伴,直至解放後院系調整,?光華?並入華東師範大學。

 他進光華後,初任國文系教授,後歷史系設立,即延為主任。每周上課十多個課時,先後開過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民族史、先秦學術概論、宋明理學、經子解題、史籍研究法及文字學等十余門課程。他常穿深色的長衫或袍子,戴壹副深色的近視眼鏡,謙遜、質樸、睿智而又自信,具有東方學者的風度和氣質。他的講課富有魅力,很多受業的學生認為聽他講課是壹種享受。他上課時帶幾本古籍上堂,先用淺近的文言文,以剛勁挺拔的書法,寫上壹二段提綱,然後邊踱方步邊緩緩講授,言詞清晰,語氣平和,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先生對學生的考核也別具壹格,富有特色。下面錄其壹組試題,可見之壹端:

 《中國通史乙組試卷》

 習慣、法律,村於離婚往往加以禁膽。其故安在?其得失若何?

 或謂社群制度為女子之友,家庭制度為女子之敵,其說若何?

 試述女系氏族易為男系之由。

 宗法之制,所聯絡之人,血緣關系實多疏遠,何以仍能有親愛之情?

 試述氏族崩潰,家庭代興之故。

 古以多男為福,諺稱養兒防老。然實際上,現代父母欲得其子孝養甚難,試就經濟制度,劊析其故。

 齊有巫兒之制,本以女主祭祀,然後世宗祧繼承,必專於男,其故安在?

 或謂今人之牲,實為無用之長物,僅因習慣而存在,其說然歟?

 右九題,作壹題即可完卷,九題全作,亦無不可,總之多少不構,能勿抄錄原文最佳,見解與講義不同,或相反背,均無不可。